首页
关于我们
市场现在高估了吗?
深度 · 丫丫嘉欣 · 2020-02-24 · 股权代码:
随着全国多个地区新增确诊挂0,这次的新冠疫情开始进入尾声。
随着全国多个地区新增确诊挂0
,
这次的新冠疫情开始进入尾声
。
总结疫情时期股市的表现
,
除了年后开盘出现短期急跌外
,
三大股指都已经收复失地
,
创业板更是创下4年来新高
,
让人大感意外
。
大家好像并不担心企业停工后可能带来的通胀
。
由于股市的赚钱效应
,
很多微信群的聊天内容
,
已经从口罩去哪里抢
,
转变为明天该买哪只股票
,
终于又见到久违的段子
。
芒格曾经说过一句话
:
千万不要低估一个高估自己的人的行为
。
股市交易本身并不产生价值
,
每一次价格的变动
,
都只是反映投资者预期的改变
。
随着交易量的不断攀升
,
投资者可能会有疑问
:
未来市场是牛市
,
还是只是短期炒作呢
?
预测是困难的
,
我们不妨从数据的角度
,
看看目前股市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
一
、
资金
股价短期是一台投票机
,
是投资者在用手中的钞票在投票
。
资金的流动性
,
一定程度会影响市场的估值高低
。
从成交量的角度看
,
上证指数
的无论是成交金额还是成交量
,
都略高于平均值
。
2月20日
,
上证指数的成交量超过4000亿元
,
仅次于2014年和2019年两个峰值阶段
。
创业板成交量和成交金额
,
这已经超过了2014年和2018年两个峰值
,
创出了新高
。
成交量和成交金额的提升
,
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的交易热度
。
不过交易热度可以是来自于交易频率的提升
,
也可以是来自于交易资金的流入
,
我们再往下拆分
。
市场上的资金来源很多
,
其中包括公募基金
、
私募基金
、
个人投资者
、
保险等等
。
个人投资者的持仓量没有信息披露
,
我们可以通过机构的持仓看一下情况
。
通过万得的数据
,
我们可以看到2月20日
,
公募股票型基金中
,
无论是按股票数量还是资产金额
,
占比90%的基金数量都已经超过了50%
。
而这个数据平均在20%-30%
,
上一次出现超过50%的时间点
,
是2018年1月份和2015年6月份
。
从概率上来说
,
基金持仓比例下降的可能性是要大于继续上升的
。
可见
,
无论是总体成交量
,
还是基金经理的仓位
,
目前市场的资金是处于高位的
。
不过资金是否处于高位
,
并不能说明未来的走势
:
假如未来资金持续宽松
,
可能继续推高资产价格
;
而未来假如疫情过去
,
资金回复到原有的水平
,
那么股市很可能会回调
。
先看看货币水平
,
目前的M2同比增速稳定在8%左右
,
与2015年的10%+水平有一定差距
。
私募基金的规模并没有大幅提升
,
维持在13万亿左右
,
产品发行数量也维持在平均区间
。
外资方面
,
除了2月3日开市第一天
,
外资出现大额流入
,
后面几天的流入水平维持在平均值
。
而在2月1日进行的逆回购
,
目前看已经基本完全收回
。
所以
,
从数据上面看
,
目前的股票市场
,
存量资金的仓位很高
,
而外部资金并没有很多
。
二
、
企业盈利
企业利润是股票价格的锚
,
价格总是围绕着利润来回波动
。
最近股市上涨势头这么猛
,
是不是利润在支撑呢
?
我们来看看最近势头最好的创业板
。
今年以来创业板整体上涨了20%
,
但是创业板799只股票中
,
涨幅中位数只有7%
,
所以实际上创业板在走一个结构性的牛市
。
而今年创业板的12000亿市值增长中
,
其中前100只股票贡献了75%的涨幅
,
光是
宁德时代
,
就贡献了1183亿元的市值增长
。
而这100只股票的市值增长中位数是40%
。
从财务数据上看
,
这100家企业2018年的总营收为3639亿元
,
净利润为415亿元
,
利润的同比增速为-5%
。
而这些公司的综合市盈率
,
在进入2020年之后
,
从62倍上升到85倍
。
诚然
,
这批公司里面不乏
半导体
、
新能源汽车
、
生物医药
领域的优秀公司
,
这些领域未来出现千亿巨头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
但是同样100%确定的是
,
最后能成为巨头的公司数量
,
不会太多
。
其他高估值的公司
,
也许就只能当炮灰了
。
目前这100家创业板公司的PE中位数已经到达94倍
,
从历史统计的角度来看
,
很少有公司可以靠着成长去消化如此高的估值
,
最后还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
。
未来
,
我们可以一起观察一下
,
这批公司最后是消化估值
,
还是杀估值
。
三
、
货币政策
2月21日
,
中国央行两次出手支撑疫情下的中国
。
首先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
:
1年期LPR为4.05%
,
较上月下调10bp
;
5年期以上LPR为4.75%
,
较上月下调5bp
。
这是自去年LPR改革以来
,
1年期LPR的第四次下调
,
而且本次下调幅度扩大
;
5年期以上LPR则是改革后的第二次下调
,
此前一次降幅也是5bp
。
LPR为企业和居民的借贷参照利率
,
企业和居民在银行贷款时
,
会在LPR数值的基础上加点或减点
,
并由此形成实际的贷款利率
,
LPR数值就相当于过去的贷款基准利率
,
LPR数值降低也就相当于过去的降息
。
假如说MLF释放给商业银行的利率
,
是资金成本
,
那么LPR就决定实体经济拿到钱的资金成本
。
我们可以看到MLF的利率也在下调
。
过去MLF利率下调
,
说明从央行的钱借出来放到实体经济中去
,
借的钱便宜了
。
但是放出去的钱就肯定便宜么
,
不一定
。
这一次的LPR利率降低
,
真正的将低利率过度到实体经济上了
。
另外一方面
,
社会新增融资规模为5.07万亿元
,
远超预期的4.2万亿元
。
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
,
其实每年的年初
,
融资规模都会有一个大比例的上涨
,
说明大家都是愿意借钱进行投资
、
消费的
,
和股市的长期走势并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
除了货币上的宽松预期
,
贸易战缓和
、
美联储预期降息
,
都可能是市场亢奋的原因
。
目前
,
各种影响股票市场的大级别因素都正处于最积极的状态
。
不过
,
现在的估值水平是否已经price in了这些利好因素
,
也值得考虑
。
假如已经price in了
,
未来某一个利好因素的反转
,
对于高估值的创业板来说
,
将会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
从货币的利率政策和融资规模来看
,
整个资金水平在一个稳定偏宽松的发展
,
并没有放大水
,
未来的市场资金是否进一步宽松
,
还要看接下来的政策
。
四
、
其他市场
伴随着全球降息
,
市场情绪也越来越高
。
从数据上看
,
香港股市的成交金额在1月份有了明显的上升
,
已经接近2017年和2015年牛市时期的平均水平
,
不过比起峰值仍然有一定的距离
。
不过从估值角度看
,
香港的主板市盈率仍处于平均水平
。
再来看美股
,
美股的成交量维持在一个平均的水平
,
并没有明显的放大
。
成交金额虽然比2016年时上升了20%
,
但是走势仍然相对平稳
。
从历史可以看到
,
近10年来
,
只有两次明显的回调
,
一次是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
;
另外一次是2018年下半年
。
而回调之前
,
成交金额并没有任何变化
,
只有在回调的时刻
,
交易波动才会有所增加
。
从市盈率的角度看
,
纳斯达克的平均市盈率已经高达37倍
,
接近2018年40倍平均水平
。
不过
,
美股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
,
过去十年中
,
每次都能通过利润上涨化解估值
,
所以未来是否回调
,
仍然是未知数
。
五
、
总结
数据总结并不能完全和未来的股价走势挂钩
,
高估的股票有可能更高估
,
低估的市场也可能更低估
。
但是我始终相信均值回归
,
通过数据起码可以大概了解到股市大概所处的位置
。
了解赔率再下注
,
对提高胜率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