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依赖付费的专家
其他 · 怪盗团团长裴培 · 2020-02-20 · 股权代码:

相信昨天晚上,很多人已经看到或听到了下面这样滑稽的“大型翻车现场”:

在我漫长的行业研究与投资研究的岁月中(涉及新能源、信息技术、传媒娱乐、互联网等多个领域),我从来没有依赖过付费的“专家”。我也比较反对自己的客户、同事、友商依赖付费的“专家”。

 

请不要误会,我不是完全拒绝使用付费的专家服务。我曾经支付费用,以搞清长三角几个太阳能组件厂的开工情况;曾经花钱请网友拍几张多晶硅工厂基建的照片;曾经聆听过五万元一场的“工信部资深专家”的演讲;曾经以高昂的代价与视频平台专业人士聊过一下午……当然,这些钱最终不是我付的,而是公司或客户付的。这些钱花的值得,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然而,迄今为止,我99%的行业知识是不花钱得到的。我将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为:学常识,交朋友,多喝酒,少花钱。

 

 

学常识:在切入一个新概念或公司之前,你必须把所有公开材料吃透。注意,我们对“吃透”二字的定义很苛刻。例如,你必须记得阿里巴巴年度投资者交流会PPT的特点,有效信息在哪些页面;你必须清楚腾讯的“投资者工具箱”里面都有什么数据、更新频率如何;你必须非常熟悉各大视频平台会员的台面价和常见折扣价……做到上述这些才算“吃透”,才有一点点与专业人士对话的资本。可能我的要求太高了,但是料敌从宽、料己从严总没有错。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交朋友:去跟业内懂行的人交朋友,哪怕远在天边,哪怕对你爱理不理,哪怕看起来高不可攀。我们是学习的一方,应该恭敬、谦虚、求知若渴;他们是输出的一方,时间精力可能有限,只能是我们配合他们而不是相反。此时此刻,我的微信上有1956位好友,其中大约700位可以定义为“行业专家”,就是乐意指教我、在某个垂直领域能当我老师的人。他们愿意交我这个朋友,是我极大的荣幸。

 

多喝酒:人在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下,才最乐意分享。我很喜欢在下班或开会结束后,请业内的朋友出来喝一杯;如果可以的话,连晚饭一起吃了。如果我们的关系没那么亲密,或者对方不喝酒,那我们就喝茶、喝咖啡、喝果汁。总而言之,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我们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点,碰撞出火花,学到新东西。从行业知识的角度,我们很较真,经常为一件事实争来争去;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我们不较真,不会要求对方“为自己说的话负责”,更不会录音或到处瞎传。

 

少花钱:付费的专家服务是最后、最无奈的选择,只有在尝试其他途径无效,或者形势太紧急的时候才能使用。永远不要把付费专家提供的知识,置于自己朋友提供的知识之上!当然,有些咨询公司会付费出售一些客观数据(用户数、行业规模估算等),这种可以买,但仍然不要过于依赖。能够花钱解决的问题不会是特别重要的问题,切记,切记!

 


 

相信昨天晚上,很多人已经看到或听到了下面这样滑稽的“大型翻车现场”:

 

5216:我是遥望的马超,我想请问一下,这是遥望的哪个陈总啊?这是傻X么,到底是哪里出来的陈总?遥望中层以上就没有姓陈的。

 

主持人:抱歉抱歉!

 

5216:能不能回答一下?我已经录音了啊,前面所有的东西我都已经录音了。

 

主持人:这个专家不是MCN这一块的,非常抱歉。

 

5126:那为什么说是遥望的?不要这样误导投资者好不好?从今天开始XX证券传媒所有关于遥望的信息,我希望大家都不要相信。

平心而论,主持这个会议的XX证券传媒分析师还真不一定是“造假”,他甚至不一定清楚专家的真实身份,而且这个专家很可能连电话或微信都没给他留一个。因为,这个专家八成不是他请的。

 

听好了,市面上绝大多数付费的“行业专家”,均来自凯盛、六度、GLG等几个专家咨询公司。一般而言,券商是没有能力组织自己的专家网络的,基金就更没有能力了。他们一般只会打电话给上面几家咨询公司:“喂,我需要一个XX方面的专家,级别要求XX以上,能不能安排?”

 


 

投资者和分析师总是贪婪的。他们需要最新、最热门的公司里面的最要害、最高级岗位的专家。问题在于,这种专家为啥要出来捞钱呢?跟一个或一群不太懂行的人聊一个小时,回答一堆乱七八糟的问题,冒着被录音、被举报的风险,就为赚那么一点点钱?

 

客户向专家咨询公司支付的报酬,一般在每场2000-4000元;如果专家级别特别高,可能提升至8000-10000元。问题在于,其中50%会被专家公司吃掉。好吧,作为一个热门公司要害部门的专家,你为了赚小时1000-2000元而打黑工。兄弟,你觉得这个事情值得吗?

 

如果客户要你上门拜访,那么,为了一小时的见面会,你至少得准备半天,还要忍受早起、堵车、误工等诸多问题。如果客户要你开电话会议,可得小心被全程录音、转化成文字记录并在整个资本市场流传,到时候不用公司开掉你,你自己应该就羞愧得自裁了。

 

如果我们是朋友,完全抱着互相学习的态度交流,哪怕你告诉了我一点“内部信息”,也不构成严重违规。如果沾上钱,性质就变了;如果钱多到一定程度,是可以判刑的。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有反腐败条例,为了钱泄漏敏感信息是非常严重的腐败行为。就算没泄漏敏感信息,拿外面人的钱也属于需要报备的“兼职”行为,发现之后就可以严厉处分。所以我上面才反复提到:多交朋友,少花钱。

 


 

问题在于,交朋友是一种长期、见效慢、效果不确定的行为。你永远不确定是否真能交到一个朋友,也不确定这个朋友是否乐意对你说真话。而且,你不能给朋友添麻烦,更不能出卖朋友。为了尽量不为难朋友,你必须学会“拼图”:自己找到尽可能多的信息,再猜测一些信息,最后才去找朋友验证或者补上最后一块拼图。

 

我的意思是:你交朋友应该是真心诚意的。学习本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你与自己的学习对象加深联系、性情相投,帮助彼此加深对行业的理解,这就很好了。就像你喜欢画画,首先是想完成一个优秀的作品、陶冶情操,至于这幅画能不能卖钱则是非常次要的。你不但要有真心,而且要有知识储备,能让对方觉得“跟这个人交流很有趣”。这真的不是一个容易完成的任务。

 

我知道,我在互联网行业的大部分朋友都很忙。当他们因为996而没有回我微信时,我绝不会有怨言;当我跑到他们的城市,却无缘一起吃顿饭、喝杯茶时,我绝不会觉得他们怠慢了我;当我提出问题却得到“不方便评论”的回答时,我绝不会认为他们在敷衍我。每个人都不容易,友谊的精髓就是平等、体谅对方的难处。

 

相比之下,找付费的专家真是太爽了。因为你花了钱,所以你觉得自己是爷,可以随便点菜,可以颐指气使,可以揪着某个问题穷追猛打,可以不尊重对方,可以用一些很浅薄的问题让对方尴尬……这些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偷懒。我不相信在这种情况下能学到什么有益的东西。

 


 

刚才有人问我:那个被公司公开驳斥的“遥望专家”,会不会其实是真的,只是被公司盯上了,不敢说出真实姓名?公司也知道他是真的,只想让他闭嘴?

 

当然不能排除上述可能性。但是,我依然觉得这个“专家”有很大的水分,至少级别不高,也很可能不太熟悉那个领域。还是那句话——在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MCN),经验丰富、头衔不低的人,真的没有必要出来赚这个钱。上市公司的态度也说明了,内部人要出来赚这个钱是多么危险、性价比多么低。

 

不过,一切猜测都不可能得到证实——这个专家几乎肯定是某个咨询公司介绍的,券商分析师只是二道贩子,既不知道对方的真名,也没有真实的联系方式。咨询公司说他是,他就是。你还能打破这个“罗生门”不成?

 

当你因为偷懒想走捷径的时候,你总是会走更多的弯路。与大家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