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从火爆内地到亏损4500万,香港茶餐厅为什么不行了?
港美股 · 正解局 · 2019-12-20 · 股权代码:
正如茶餐厅的兴起受益于香港文化的兴起一样,其衰落的背后,亦是香港文化的衰落。
作者:正解局
来源:正解局
正如茶餐厅的兴起受益于香港文化的兴起一样,其衰落的背后,亦是香港文化的衰落。
就在这两天,香港茶餐厅的龙头企业翠华公布的
2019
年中期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
8.38
亿港元,同比减少
6.4%
,亏损
4450.2
万港元。
这也意味着,自
2012
年在香港上市以来,翠华首次亏损。
翠华的窘境,折射出香港茶餐厅的困境:从排队如潮,到风光不再。
你有多久没有去过茶餐厅了?
1.
香港茶餐厅的诞生
谈到香港美食,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茶餐厅。
很多人不知道,茶餐厅是一个
“
混血儿
”
。
1940
年以前,香港没有茶餐厅的概念。当时的香港,常见的餐厅有两种:
一种是香港人开的
“
冰室
”
,主卖便宜的饮料和三明治等食品;
一种是高级西餐厅,售卖价格不菲的西餐。
(香港冰室)
1945
年,二战后的香港,经济虽然萧条,却已经开始回暖,催生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此时,廉价的
“
冰室
”
无法满足需求,高级西餐厅又过于昂贵,不接地气。
香港人开始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茶餐厅应运而生。
茶餐厅,可以视为香港风味的快餐。既供应早中晚三餐,又提供广东人爱喝的早茶、英国人爱喝的下午茶,这或许就是
“
茶餐厅
”
一名的由来。
(香港翠华餐厅)
茶餐厅供应产品丰富、价格便宜、营业时间长,契合香港消费水平和工作生活习惯,因此大受欢迎,逐渐成为香港美食的代表。
2.
从排队如潮到风光不再
1990
年代,香港茶餐厅北上,掘金内地市场。
第一站当然是广州。原本就有吃早茶习惯的广州人,对茶餐厅的接受度颇高。香港茶餐厅在广州领一时之风潮,引发了本土茶餐厅创业潮。
2003
年,广州本地人梁国强创办
“
表叔茶餐厅
”
后,
“
表哥
”“
表妹
”
等
“
亲戚
”
品牌茶餐厅蔚然成风。香港茶餐厅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餐饮中的
“
亲戚
”
品牌)
随后,避风塘、新旺等港式茶餐厅相继在上海开业。上海海纳百川,对外来事物接受度颇高。
茶餐厅登陆上海滩后,引发消费者追捧,用餐高峰常常是一座难求、排队如潮。
翠华的招股章程显示,
2007
年至
2011
年,其在内地的销售收入由
25
亿元增至
71
亿元,并借势于
2014
年上市。
另有数据显示,
2011
年到
2016
年,非连锁茶餐厅的销售收入从
177
亿元增至
650
亿元。
谁也没想到,看似形势大好的茶餐厅,在内地的势头突然一落千丈。
以翠华为例,拥有的餐厅数量比上市之前增长了
2
倍,但从
2014
年开始,业绩便一路下滑。
2016
年
9
月,杭州翠华餐厅关门歇业,翠华的股价由
2013
年
5.75
港元的高位,持续下跌至如今的
0.41
港元,市值缩水逾
80%
。
(翠华控股股价,一路下跌)
2017
年
10
月,另一家香港快餐巨头大家乐宣布全面撤出华东市场,剩下的门店固守广东。
实际上,整个茶餐厅市场都不容乐观。
(《中国餐饮报道(白皮书
2017
)》)
美团点评发布的《中国餐饮报道(白皮书
2017
)》显示,
2016
年茶餐厅数量由
4110
家下跌至
3410
家,店铺死亡率为
17%
。
香港茶餐厅到底怎么了呢?
3.
跟不上内地消费趋势
对于亏损,翠华在财报中解释称,受香港大环境的影响。
香港拥有
18000
家餐厅,茶餐厅数量超过
6000
家,竞争可谓激烈。众所周知,香港的房租又贵,运营成本比较高,在本地人口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增加营收,只能寄希望于外来游客。
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统计数据显示,自
1997
年以来,内地赴港人次从
1997
年的
236
万攀升至
2016
年的
4277
万,增长超过
17
倍,香港餐饮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
然而,最近几年,
“
香港热
”
逐渐退潮,内地旅客人数不断下降,直接影响香港的旅游、零售和餐饮。
香港饮食业工会曾表示,香港餐厅
“
倒闭潮
”
已经到来。
特别是近几个月,访港旅客锐减,门店还经常被迫临时关店,导致翠华的营收同比减少
6.4%
。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大环境影响的是香港茶餐厅的生意,为什么内地的生意也一蹶不振呢?
从数据上看,
2019
年翠华在内地的门店比
2018
年增加了
4
家,营业收入却减少了
10.2%
。
(翠华财报)
这是因为内地急剧变化的消费市场。
中国是美食王国,餐饮业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最近几年,在资本的加持下,竞争越来越激烈。
新品牌方生方死,赵小姐不等位、黄太吉、很高兴遇见你、雕爷牛腩、水货等品牌红极一时,却又如昙花一现,歇业的歇业,关停的关停。
(
2018
年知名餐饮品牌死亡名单)
瑞幸从创立到纳斯达克上市,只用了
19
个月,亦从侧面验证了中国餐饮行业变化之快。
市场在变,消费者的口味也在变。
与以前相比,消费者越来越爱吃辣了。火锅店大行其道,以麻辣著称的川菜更是在国内外攻城略地。
甚至连广州人也爱吃辣了。《广州城市餐饮趋势报告》显示,川渝火锅成为广州餐饮市场消费增长最快的菜系,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
313%
。
(新闻报道)
在剧烈变动的外部市场面前,茶餐厅的反应有点慢。
香港茶餐厅进入内地之初,在运营、口味上颇具特色。时尚的装修、开放式吧台、卡座、暖色调灯光
……
香港茶餐厅总能使人眼前一亮,由此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但是,这种新鲜感的保质期很短。特别是内地消费者日益
“
重口味
”
,
“
糖水
”
风的港式餐饮有点
“
不和胃口
”
,还固守着菠萝包、干炒河粉、丝袜奶茶等产品,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
2016
年
8
月
28
日,杭州唯一一家翠华城西银泰店正式停止营业,此前就有食客抱怨:
价格不低,产品单一,千年不变,基本都是主食,也不怎么营销。
100
元左右的人均消费,放到上海自然不贵,但是在杭州还有点小贵。
简单一句话,香港茶餐厅没有跟上内地的消费趋势。
4.
茶餐厅背后的文化衰落
餐饮也是一种文化。
香港学者马家辉曾多次强调:香港文化就是茶餐厅文化。可见茶餐厅在香港饮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正如茶餐厅的兴起受益于香港文化的兴起一样,其衰落的背后,亦是香港文化的衰落。
我们
80
后这一代,是看着港片和
TVB
电视剧长大的。
港片港剧火遍大江南北的同时,也间接传播了香港的流行文化与生活方式。
陀枪师姐、法证先锋、古惑仔、阿飞正传等经典香港影视剧里都有茶餐厅的身影。
(美都餐室,电影《九龙冰室》、
TVB
《酒店风云》《庙街妈兄弟》取景地)
这些港片港剧普及了茶餐厅文化,也培养了潜在的内地消费者。正如抖音带火了西安的摔碗酒一样。
(抖音带火了西安永兴坊的摔碗酒)
现在,无论是港片,还是港剧,都已无法与内地影视剧相提并论。
以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为例,内地片、好莱坞电影雄霸榜单,已无一部纯粹的港片。
(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
百度指数显示,自
2016
年以来,茶餐厅的搜索热度持续下降,这与港片的衰落几乎是一致的。
(茶餐厅百度指数)
港片港剧的弱势,削弱了茶餐厅的文化输出路线。最新一代的
90
后、
00
后,没有
“
港片情节
”“TVB
情怀
”
,茶餐厅对他们来说,只是普通的餐厅罢了。
去啥茶餐厅,火锅不香吗?
5.
茶餐厅的重生之道
正如我在《从没落的香港服饰,看懂今日之香港》(对话框回复关键词
“
香港服饰
”
,获取文章)一文中写到的那样
——
香港的未来,在于融入中国这趟高速发展的列车。
香港茶餐厅要想重获新生,必须研究、适应内地消费者的用餐习惯。
全球范围内,肯德基被麦当劳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独独在中国内地狠压麦当劳一头,获胜的秘密就是
“
本土化
”
。
香港茶餐厅还是多向美国肯德基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