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走出了经济复苏的迹象,消费股普遍录得上涨,一方面是几家银行最近优化了消费贷产品,有望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则在于部份消费股业绩超预期,推动了市场情绪,最炸裂的就有泡泡玛特。
之前也提过泡泡玛特不仅是一个海外增长的故事,亦在于其商业模式,IP能从盲盒不断扩散出去,也看到毛绒玩具收入从23年约2亿大幅增长至24年28亿,而24年上半年仅为4.5亿。在新业务+海外增长下,未来还是蕴藏着无法预料的潜力。
公司之前思考百亿销售,但发展太超预期变为现在憧憬千亿,当年吹得牛能实现,那最终高度也是猜不到。当然,假设今年利润能翻倍,目前市值对应PE 28倍,这估值一旦增速下降,市场多的是鬼故事,长远空间虽大,但以怎样的增速达成将会是另一个故事。
另一方面,Top Toy也是有这个潜力,有足够多的店就更容易培养IP,但目前看管理层视野的分别影响太大。
布鲁可近日都宣布了大量新品,虽然是合作IP,但在谷子经济下大概会继续卖的不错,未来出海加女性向发力,也有一定挖掘空间。不过,假设今年利润翻倍,对应的是24倍PE,在新逻辑未跑通前还是逊色于泡泡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