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胀低于预期,虽尚未说服美联储立即降息,但也算再一次靴子落地,而另一个靴子落地的就是欧盟的电动车税。
欧盟决定,除了现有的10%进口关税外,对中国制造的进口电动车加征额外关税,最高达38.1%,同时,个别公司面对不同的额外关税,比亚迪:17.4%/吉利:20%/上汽:38.1%。
这相信与目前车企的销售策略有关,例如比亚迪的Atto 3在欧洲售价约3.8万欧元,而上汽的MG4 EV售价约2.9万欧元,因此不同的关税,就是为了与当地电动汽车价格相匹配。
值得留意的是,额外关税主要针对纯电动汽车(BEV),不包括插电式混动车(PHEV),意味可能会看到更多国产PHEV涌入欧洲,这对比亚迪、领克等品牌是个好消息,而小鹏的竞争力则会被大幅削弱。
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的出口量达到9.9万辆,出口欧盟仅约7,000多辆,而4月出口量提高至1.1万辆。相信一旦比亚迪的匈牙利工厂准备就绪,公司将会更积极地进入欧盟市场。另外,上汽和零跑汽车亦宣布了在欧洲建厂,长远来说本地化对中国OEM至关重要。
当然,当下中国BEV还不对欧盟造成直接威胁,否则关税可能只会更高,例如美国就征收100%。而且,由于补贴的撤销和电价的飙升,拥有BEV的经济效益并不高,导致目前许多欧洲国家的销量要么下降要么放缓。
目前最担心国内会否出现潜在的报复行为,但无论如何,据预计去年欧洲的出口量占比亚迪总交付量约2%,至少对于公司来说,结果不会更加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