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谁在下注阿里巴巴港股IPO?
港美股 · 丫丫表弟 · 2019-11-19 · 股权代码:
距离2019年结束不到两个月的时候,港股乃至我国整个资本市场出现了一大标志性事件 - “阿里回归”。
距离
2019
年结束不到两个月的时候,
港股乃至我国整个资本市场出现了一大标志性事件
-
“阿里回归”
。
11
月
15
日,阿里正式宣布
发行
5
亿股新股
,
拟募资约
940
亿
港
元
,发行价格将不高于每股
188
港元,并于
11
月
20
日确定最终价格。
回想
2013
年,被港交所拒爱后,阿里愤而奔向
美国上市,从当时至今,阿里营收从
525
亿一路增长至
2,503
亿,复合年增长达到
48%
,伴随而来的是股价累涨近
170%
。
尽管如此,在港股一蹶不振的气氛下,
阿里回来发新股摊薄权益上市
,究竟谁会投向其怀抱?
在此就归纳三类资金,分别为
机构投资者、
南下资金
以及指数基金
,最有可能让阿里在市值上再创新高。
来源:网络
一、机构投资者:美股与港股
“二选一”
?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在美股交易不是因难的事,想配置阿里的早已作出行动。
因此,这一度令阿里担心缺乏国际配售不足的同时,也让市场产生了一场
“美丽的误会”
-
阿里会以折让价上市。
早前有报导称,阿里原先计划折让
4%
招股,惟投资者希望折让幅度最少有
8%
至
10%
,可惜的是,现实可能不如人意。
招股书显示,
阿里公开发售价不会高于
188
元,惟最终价会参考美股收盘价等因素作决定。
这意味着,可以打折,也可以不打折,
再仔细看的话,其实还有涨价的可能性。
如果(
a
)最后
美股价格高于
188
元,或是(
b
)合符公司的最佳利益,阿里会将国际发售价定为高于
188
元。
来源:阿里招股书
这样看来,除非机构投资者部份认购不足,否则
折让的可能性不大,颇有当年阿里于港股以
4
年前的上市价原价私有化的风味。
当然,散户的公开发售部份,最高价仍然是
188
元。
按
7.8
汇率以及
ADS
“
1
拆
8
”计算,
188
元等于美股每股
192.8
美元,与现价相比约
5.5%
涨幅。
尽管如此,对
机构投资者来说,对比
阿里美股,
阿里港股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和吸引力,一是交易成本、二是交易时间。
在美
国
上市的外国公司,大多通过
ADR
(美国托存凭证)的方式,
这
对公司
股权架设
来说
实际没有任何分别,
ADR
背后都是
普通股
,只是两者
有一定的换算比例
,这次阿里就是
1
个
ADR
等于
8
个普通股。
不过对投资者来说,中间便会多了一层
ADR
代理商(银行和投资银行),负责提供
ADR
保管、以及管理所有注册、合规与记录服务等。
这
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投资者
最终
需要分摊缴纳这笔费用
,即是
ADR
费。
来源:网络
下图为阿里于财报中列出的
ADR
费用
,而及其他相关费用,包括汇率成本、税费等。
来源:富途
对机构投资者来说,这些费用占比可能不多,但额外的成本能省便省,而且
更重要的是,港股的交易时段显然更为方便。
任何有关国内、或是公司层面的突发事件,总不会在美股时段发生,持有阿里港股的话,也能更及时应对,这点对于一些高频、波段交易者来说尤其重要。
虽说同一间公司的
ADR
与港股能自由转换,但大多的转换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费用。
隔地区隔重山,对于着重港股交易的本地基金来说,
以往阻碍得到消除,配置阿里的动力自然更大,成为阿里增量资金的其中一个来源。
事实上
,
上述提及的问题也在阿里招股书内有披露
。
来源:阿里招股书
二、未来纳入港股通,获
南下资金加持
另外
,
作为港股第三只同股不同权的股票
,
阿里回归的时间点拿捏得恰到好处
。
今年
8
月,沪深港交易所明确了同股不同权公司股票纳入港股通的具体要求。
10
月
28
日,上市逾一年的小米和美团正式纳入港股通。
虽然两者股价表现不一,但南下资金确实在持续流入,目前合共流入逾
80
亿元,而美团在此助力下更有望冲破
100
元的水平。
对于阿里而言,其主要用户都在内地,但却在美国上市,主要面对美国投资者。
在两个不同的群体下,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尤其后者对阿里的体验一定不及国内用户那么深。
来源:网络
这也是一直以来中概股渴望回归的主因,希望在本土发挥资本市场的有效定价,进一步反映出公司真实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
,
阿里的投资早已全面覆盖国内零售
、生活、娱乐媒体等各方面,单这一点就对国内投资者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顺带一提,阿里对投资者也很贴心,不但把各个业务数据详细例出来,更提示对比标的,好让投资者自行计算公司的合理价值。
来源:阿里
参考另一个巨头腾讯,南下资金目前持股约
1.8%
,股市市值逾
500
亿,相信
阿里成功进入港股通后
,将会有同等甚至更大体量的南下资金流入。
这与整体市值相比虽然九牛一毛,但以增量资金的角度看,一分一毫都是凤毛麟角。
不过,
阿里不单是同股不同权
,也是
第二上股票
,在港股又是另一个新品种。
对于中概股回港第二上市可否纳入港股通,李小加于数月前曾表示,港股通有既定规则,大方向是
“好公司会逐渐纳入”,但具体每类公司什么时候纳入、纳入的条件和形式等,均须两地交易所沟通商讨。
根据规定,沪港通方面,港股通标的包括,一是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成份股,二是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成份股,三是
A+H
股上市公司的
H
股;
深港通方面,除上述三种标的外,更增加了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
仍然,
阿里
只要纳入了相关的指数,与南下资金相聚也只是早晚之事。
三、能否入指数才是关键
对于新股来说,一般上市两年后才有机会被纳入恒指。
不过,由于设有快速纳入机制,只要在上市后平均的月底市值,等同排名恒指前
5
位,也是有机会于
3
个月后被「染蓝」。
而
恒生综指也同样存在着
快速纳入机制,条件更要宽松得多,
近期上市的
百威亚太
就是通过此机制于上市第一天被纳入。
来源:明报
百威亚太
于
9
月
30
日上市,
募资约
940
亿
港
元
,对应市值达到
3,600
亿水平。
同日,恒生公司发布公告,由于百威亚太符合恒生综指的快速划分指数规则要求,正式被纳入相关指数,并于
2019
年
10
月
16
日起生效。
MSCI
亦公布,将
公司
快速纳入
MSCI
全球股票指数,
10
月
16
日生效
。
来源:
恒生公司
其后于
10
月
16
日,深交所公告,因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实施成份股调整,根据有关规定,港股通股票名单发生调整并自今日起生效,百威亚太获调入港股通名单。
对于阿里来说,
百威亚太的路径又能否复制呢?
恒生综指共有
480
只股票,按市值排名前
10%
的股票如下图,排名第
48
的为中电,
10
月平均市值为
2,039
亿元。
如果按最多发售
5.75
亿股以及
188
港元最高上市价来说,
阿里于港股的流通市值等同于
1,081
亿,还不及中电的一半,按道理不符合快速纳入机制。
来源:港交所
不过,在
ADR
机制下,
美股
ADR
和港股可以互相置换
,这也引发一个问题:
恒生公司是否应该
考量阿里的整体市值,而非港股普通股的发行量?
阿里目前市值达到
4,800
亿美元水平,相等于
37,440
亿港元,超越排名第
1
的股王腾讯的
30,500
亿水平,这个市值已可以快速纳入恒指。
近期有报导指出,恒指公司表示
将在
2020
年首季,公开咨询市场
,以了解同股不同权或第二上市的新经济企业,能否符合纳入指数的要求。
如果消息属实,那么
阿里上市即纳入指数,再进入「北水」名单,机会不大。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能于
2020
年首季将一切阻碍解决,阿里将会跃升龙门,直入恒指。
这意味着,与恒指有关的被动型基金和大部分
ETF
需要强制买进阿里,而且在指数里占比越高,吸引的资金量就越大,并成为阿里股价的一大支撑力。
阿里进入恒指,对公司而言自然是利好,但同时对于其他成份股却是一个潜在的大利空。
截止
11
月
15
日,
恒指权重最高的三只为汇控、友邦以及腾讯,分别占
10%
、
9.96%
和
9.43%
。
屈时阿里进入恒指,相信这三只权重的变化将会凉凉。
港交所如此看重阿里,必尽一切可行方法,让阿里入恒指。
正如李小加早前谈及中概股回港第二上市可否纳入港股通时说到,
“市场认为该发生的事情都会发生,只是时间和形式”。
来源:网络
四、结语
有一种亲情叫做血浓于水,阿里时隔
7
年重回港股,正好体现出这点。
阿里
作为亚洲最高市值公司,同时在全球名列前茅,却在美股上市,惠不及国民。
这次归来,不但可以为
港股
带来交易量,提升市场
活跃
度,更重要的是,让
港股
多了一家世界级
龙头公司
,
进一步
加深香港在国际上的
影响力与竞争力
。
相信于不久将来,更多的中概股、甚至是其余更多
同股不同权
的
互联网企业
,将会跟随阿里步履,投向港股怀抱。
港股一定要
赢回曾经失去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