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港交所披露,阿里巴巴于 7 月 6 日在场外出售了约 5.574 亿股商汤科技股票。此事一度令商汤股价出现较大波动,引发了不少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担忧。
不过,AI 行业迈入发展快车道,商汤作为国内 AI 头部公司,刚于 4 月发布了 " 日日新 SenseNova" 大模型体系,并一口气推出了多个应用,在其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之际,这次减持背后的原因明显需要更多探讨。
一、股东减持 " 靴子落地 ",短期压力已释放
对于阿里减持,有媒体将目光聚焦在阿里此前的组织架构变化,做出了阿里基于战略调整而减持商汤的推断。今年 3 月底,阿里宣布了 "1+6+N" 的重大变革,从一个多元化业务的集团,转向聚焦六大业务,由各自的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独立运营,以缩短决策链路,更快响应市场变化。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阿里最近一次减持是通过大宗交易完成的,而不是在市场上零散出售,这意味着商汤可能迎来了有实力的股东。据公开信息显示,商汤在 7 月 4 日盘前出现了大额成交。
在行业和企业发展提速时进场,且有能力大手接货的,大概率是具备实力的长线投资者,这无疑意味着其对于公司后市看好,且对未来稳定股价有一定帮助,但市场却忽略了这一点。
而且,完成此次交易后,阿里仅持有商汤 B 类股的 3.15%,不再是重大股东,未来的股权变动不需要披露,即不会再像以往一样对股价产生冲击。
既然短期压力已得到释放,那后续股价弹性也将更大。
二、强大底层支撑,商汤 AI 大模型 " 全家桶 " 开辟持续增长空间
从目前来看,商汤的股价表现明显落后于 A 股相关标的。
例如推出了星火认知大模型的科大讯飞,今年股价已翻倍,而同类的三六零年内涨幅也接近 80%,更不用提整个大算力概念,领头个股已经翻了数倍。
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因素,相比 AI 股行情汹涌的 A 股,港股要黯然失色得多。另一方面,由于商汤主要面向 B 端用户,导致 C 端的大众投资者对其感知不强,低估了公司的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
例如,商汤发布了对标 ChatGPT 的中文语言大模型应用平台 " 商量 SenseChat",提供多轮对话、编程、健康咨询等创新功能,应用落地覆盖汽车、电力、能源、教育等众多垂直领域,但仍面向 B 端政企用户。
另外,商汤还推出了对标 Midjourney 的 AI 文生图创作平台 " 秒画 SenseMirage" 以及 AI 数字人视频生成平台 " 如影 SenseAvatar",虽然能直接对应广告营销、影视创作、空间设计、元宇宙等应用场景,但此前主要还是助力 B 端客户降本增效和内容生产革新。日前,商汤如影 APP 结束公测正式上线,C 端用户开启正式体验。
但必需指出的是,商汤与市场上大多公司不同,并没有主打一个领域的 AI 模型或应用,而是打造通用大模型,可适配多个具体应用场景,为多领域商业化落地加速打下基础。
" 大模型 " 的本质,是加速 AGI 的到来,让 AI 的能力更加通用,进而解决更多的长尾问题、解锁更多应用场景。AI 的渗透率更高,则意味着更大的商业空间。
这背后,是商汤搭建了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AI 大装置 SenseCore,包揽了算法、平台、算力多层服务,成为公司降低 AI 模型的生产成本、以 AI 赋能百业的根本。
" 日日新 SenseNova" 大模型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其迭代速度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可以做到快速更新,从而不断解锁通用型 AI 的更多可能。
近日,商汤在 2023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宣布 " 日日新 SenseNova" 大模型体系迎来升级,大模型技术已在智能座舱、交通、金融、医疗、电商、移动终端、产业园区等行业生产实践中的落地应用。
可预期,随着商汤大模型相关应用逐渐开放,更多场景将会纷至沓来,并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化价值和想象空间。
三、积极因素逐步增多,有望迎价值重估
港股市场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但受困于外围环境影响流动性,也导致不少上市公司估值难以体现其基本面和发展潜力。流动性的缺失也放大了减持所带来的股价波动。
日前,商汤继去年被纳入港股通,再度入选首批 " 双柜台模式 " 证券名单,这一方面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和市场认可度。
另一方面,商汤作为国内 AI 头部公司,能够为国内投资者在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这将为商汤带来更多增量投资者,长期利好公司在市场的流动性和投资价值。
未来,商汤通过 " 大模型 + 大装置 " 持续推动 AI 基础设施能力的跃进提升,让 AI 的产业价值在更多行业中绽放,相信将会有更多用户洞察到商汤的发展潜力,其股价亦有望体现出公司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