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他们在股票投资上走过的弯路
深度 · 周欣 · 2019-10-25 · 股权代码:
“投资,是一个人的长跑。”
作者:周欣
来源:锐问 Record
股票投资,让人欢喜让人忧。
有人认为,它是一场孤独的长跑;有人认为,它是人性放大后的投射;也有人觉得,以上这些都太“虚”了,他们不相信信仰、也不相信眼泪,只认为其本质是“能让自己的资产增值”,最终落袋为安,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某种程度上来说,投资可以说是一个人认知方式最明显的体现。诚如某位受访者所言,有些人即便持有好股票,也不一定会赚钱。这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不是吗?通过这种不断的尝试、不断的交易,最终,其实大家都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包括认知在做博弈。
以下,是《锐问》访谈中,接触到的一些投资故事。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一、
“我对所有公司都没有信仰。”
(博实 | 老虎社区大V)
2011年,因为一个私募基金的朋友,我接触到价值投资。
当时他跟我说,投资股票的核心,就是投资它背后的企业。比如你用100万买下公司,这个公司每年盈利10万,全都买掉,就是十倍pe,十年就能回本。
基于这个逻辑,我买了第一支银行股票,五块钱买入,一年半以后,十块钱卖了。当时,我只是单纯看到它每年利润增长70%,pe只有五倍,事后来看,其实它在经营上并不算是一家最好的公司,但我那时候对行业理解不深,投资策略也比较简单。
后面,发生了茅台塑化剂事件。受此事件影响,食品饮料行业总体估值都掉下去了。当时我们在关注的一家是承德露露,它是12年左右产能扩张完成,有一个明确的利润增长。3亿利润到了5亿,这是可预期的,我就买了,卖的时候也是一年半以后,大概是20多块钱。
我看一家公司好不好,很简单,就是它能不能给我赚钱。我对所有公司都没有信仰。我不会迷信一个公司。对吧?不存在基因这样的东西。
长期来看怎样的投资才赚钱?就是买自己懂的、便宜的,价格远低于价值的。我去年买很多腾讯,260,就很好。但是很多人不敢买。去年我还35块钱买了格力,今天是59。
买腾讯格力,没买茅台五粮液,因为我去年没有看得很明白,现在呢,我是看懂了,但我觉得贵。犹豫的话,说明还是有些地方没想明白。
二、
“投资就像生孩子,你不付出,那你生他干嘛?”
(Leon | 股权投资公司CEO)
2006年的时候,身边有朋友在全职做股票。那时候也做过一次股票投资,但那次真的是……完全失败。
当时我是跟表弟一起,知道了一个在港股上的消息:国内有家企业要去收某个公司的壳,收了之后再去拉升它的价格。
——往往韭菜被割,就是由这样的故事开始的。
那时候,我们还没有香港的股票账户,就把钱委托给了一个香港同事。然后事情的发展就和一般的故事一样,说要拉升也没拉升,到最后又各种拆股,包括中间它的股权可能又要经过几次的一手,反正那次投资,就属于完全打水漂的状态。 砸了几万块钱下去。啥感觉?就是股票投资,真的要专业去做。不然的话,就是自己的真金白银。还是挺心疼的。算是花钱买教训吧。
2010年,我做咨询工作,被外派到深圳。远离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交际圈,忽然就有了很多空闲时间,也开始考虑要去做工作外的财富积累,就正式做了自己的第一笔投资,光线传媒。
我们那时候对影视行业的一个看法,是文化具有逆经济周期的特性。因为当时的大环境不是特别好,人会更倾向于去满足自己在情感方面的消费或放松。
后面,我从深圳回到北京,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那半年做了很多动作——每天早上起来,八点钟开始看隔夜海外的新闻,主要是美股市场,然后欧洲市场,九点半就准备开盘,相当于盯盘在做交易。
但真正顿悟,还是在这几年。
从价值取向上,我非常认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但他那个套路,完全放在国内不适用,你必须要有因地制宜的调整。
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业绩说得很漂亮,半年报一年报出来,发现中间有虚假的部分,有黑天鹅事件,有行业政策对整个市场的影响。还有,国内的资本市场,尤其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都不是专业投资者。
我觉得首先最大的问题在于价值的判断和发现。这件事情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大量专业的分析,能力壁垒,还有对于趋势的判断。
短线的,我也尝试过所谓的消息面,后来事实证明,股票那种走势,价格上升还是下跌,都是随机的。
巴菲特的典型案例是,投了一个公司后长期锁定。我之前也犯过这种错误,我买一只股票,然后两年不看它。
但现在,我会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之上,给予的可信区间放很短。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长期持有都不会超过一年。
为什么我说,那次最大的体会就是这件事还得做得足够专业。
你做的不足够专业,时间还是其次,真金白银投进去,你自己又没有办法去对她负责。就好比你生了个孩子,又要对他有教育培养,你不付出,那你生他干嘛?
三、
“越是大的资金、越可能在投资;越是小的资金、反而是在炒股。”
(学未来 | 管理咨询顾问)
2012年之前,我都在炒股。炒股是没有赚钱的,只能亏钱。
2007年,我开始接触企业管理,和搞咨询的人在一起做项目。对企业的了解,也越来越深。
投资的乐趣在于,你不断地去理解一家公司,包括行业。
比如我们以前买中国国旅,什么特点?只要看到1月业绩,可以猜测全年的。因为客户每年每月包括春节期间的人流量,都是线性的,你可以很确定知道它将来增长的幅度。
制造业、B2B类型的公司,包括科技公司,你都不好去预测每年的业绩变化。
当然,B2C只是过滤作用。从专业的角度讲,我们会从战略、文化、企业管理,包括经营方式去考虑一家公司未来的扩张空间。
它是怎样扩张的,以什么方式去扩张?未来市场空间多少?能做到什么样的比例?包括老板做事的能力,战略是不是很清晰等。——我之前买好未来/学而思,就是因为战略很清晰。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啊,有时候股票暴跌,可能也不是一件坏事。
因为如果是系统暴跌,它可能会带来将来的这种超额收益;再者,暴跌一定是有那种非理性的因素存在,非理性暴跌之后,很多公司就会存在很大的空间,可以去融资,可以去加杠杆买入。
18年我全年买国旅,因为港股的原因,没有暴跌,118年你看整个市场暴跌是吧?它从1月1号到12月31号,涨了30%,从十一块钱涨到60块钱,涨了40%。
其实A股比美股更容易赚钱,尤其国内风格都是炒作,所以反而可能更能赚钱。
因为身边很多人都做投资,资金量也都比较大。我就发现,越是大的资金、越可能在投资;越是小的资金、反而是在炒股。
四、
“证券交易这种东西,就跟喝酒一样,越喝越稠。”
(W先生 | 股权投资公司CEO)
证券交易这种东西,最后就跟喝酒一样,越喝越稠。
刚开始都是盯着一支股票,在那买来卖去,后面发现,一支股票风险风险不可控,万一庄家操控,你就当韭菜被人割了。
然后多买几个,再加上自己也成长了,信息也多了,觉得这个也挺好,那个也不错,是吧?假装做个组合。就规避了一定的风险。
但其实还是有影响,反而减少了收益。因为你个人的风格是比较接近的,接受的股票风格也会比较接近。所以看似在做组合,实际上是一个大类,风口一来,猪都飞了,风口一去,全裸泳了。
所以到最后,你发现,大家都做指数型投资。这是为什么全球大的共同基金最终大头都放在指数型投资的原因。因为指数投资才是最高回报的一个点,MSCI是全球新兴市场国家最优秀股票的代表,全球差不多有十万亿的工程基金在追踪他,给他付费,就是因为它有价值。
一旦做了趋势以后,你会发现,何必再做个股,你做这个趋势的指数不更好,你担心指数的节奏慢,那你就用杠杆,比如沪深300的股指期货,50etf的认购权证权证,这些都可以放杠杆。
所以你看,我们国内的公募基金也是大量的购买指数期指数型产品的,一个道理。投资的目的不是在某个阶段展示你巧妙的技巧,而是达到你个人长期管理资产总量的增加,这才是诉求。
还有巴菲特讲别人贪婪,我恐惧,是一个反向原理。趋势化投资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迷惑性。就是说在一个明显的单边趋势里的时候,是个人都能挣钱。不是经常有人说做心理测试让大型扔飞镖就发现比专家投资赚的还多。但问题在哪?就是教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
最终能够落袋为安,把这些账面收益变成你可以消费的钱,一般人就做不到。
另一个就是这种行业经验,所谓高点或者所谓低点,实际上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什么叫高点?当它成为高点的时候,它才是高点。都是事后验证。
五、
“投资,是一个人的长跑。”
(琛 | 财经主编)
我是2003年开始做投资的。
现在市场上做投资有三个层面:技术是一个层面,比如看K线图;第二个是看企业,陪伴的路线;但是精致的东方哲学,折腾出第三点。基本面选股,然后概念去做选思结合一下。西方很少有这种东西,西方人更纯粹简单。
投资,其实是很孤独的一件事情。——它是你要一个人,公平公正,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去证明自己。就像是一个人的长跑。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花大把的时间,选择了13318随便一个股票,结果你买的时候手一抖打通了662318,其实你发现他妈这股票还涨了,这就证明另外一个东西,运气。
这是对自信心打击最严重的时候,因为你的努力是没有毛用的。
我跟你讲一个最侮辱智商的,有一段时间行情很牛,然后我认识个程序员,他学统计的,他就把仓库当成了一个概率水平游戏,然后他就赚钱了。
你知道资本市场会瞬间定一个价格,这个价格是在这个时间最合适最公平的。你认为你比这么多人聪明,你认为你比市场聪明,你炒股还得出什么心得之类的,但市场才是最公允的。
还有一点,炒股是人心的反应。
很多牛股跟你没有关系,你进去之后你就是韭菜,跟你没有关系。
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买过茅台,但都没有赚钱。有人虽然投资的烂股票,但是赚钱了。
投资其实是把人性放到最大的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是,你要冷静认清楚自己是谁,你自己的能力范围和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