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剔除猪肉都是通缩?
其他 · 沧海一土狗 · 2019-10-18 · 股权代码:
2019年10月15日,统计局公布了9月份的价格数据,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环比上涨0.9%;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2%,环比上涨0.1%。
文
/
沧海一土狗
来源:
沧海一土狗
引子
2019
年
10
月
15
日,统计局公布了
9
月份的价格数据,全国居民消费价格(
CPI
)同比上涨
3%
,环比上涨
0.9%
;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PPI
)同比下降
1.2%
,环比上涨
0.1%
。
CPI
和
PPI
环比双升,其中,
CPI
同比的数据极其醒目,
3%
来得比大家预期的早。
关于
CPI
快速上涨的原因,业界也充分讨论了,
主要原因是猪肉价格涨太快
。而且,大家形成一个共识,都是猪肉价格闹的,还要等上一阵子,猪肉价格才可能回落。
图一:近期
CPI
同比和猪肉价格
共识之外,对于这种结构性通胀的影响,大家有很大的分歧,有的人有些悲观,但有的人特别乐观
——
仅仅是猪周期罢了,甚至有人喊出了
“
剔除猪肉,都是通缩
”
的口号。这个口号,让我想起了关于经济学家的一个段子,
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漂流到孤岛上,饥肠辘辘。
这时海面上漂来一个罐头。物理学家说:
“我们可以用岩石对罐头施以动量,使其表层疲劳而断裂。”化学家说:“我们可以生火,然后把罐头加热,使它膨胀以至破裂。”经济学家则说:“假设我们有一个开罐头的起子……。
”
嗯,假设我们可以不吃猪肉,假设我们可以剔除猪肉的影响,当然不会有任何问题了。但是,我们能剔除猪肉的影响么?
从猪肉到通胀
记得在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在宏观经济学课上调侃国内金融市场上一些人预测通胀的办法
——用猪的屁股胖,预测猪很胖。
事实上,
他们的预测方法并没有包含任何因果模型
,只是在统计局公布数据之前把数据猜出来。在研究猪肉价格和其他物品价格关系的模型中,真正包含因果的模型只有两类,一类是基于相关性的,一类是基于真实因果的。
一般而言,按照标准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譬如货币学派或凯恩斯学派,猪肉价格上涨并不是其他物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而是货币增多或总需求扩张。也就是说,货币或者总需求是猪肉价格和其他物品价格之间的共同原因(
统计学上叫混杂变量
),猪肉和其他物品价格的相关性也仅仅来自于混杂因子。这类因果模型是第一类因果模型
——
共同因素造成的相关
。
然而,历史上的几次石油危机改变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石油危机一共发生了三次,
1973
年、
1979
年和
1990
年(
详细资料百度上有
)。
图二: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通胀数据
在那个年代,货币和总需求没有显著的变化,石油价格就把通胀推升到了很高的位置。
为了把通胀问题的因果捋清楚,我们需要画因果关系图。根据按照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总需求和货币是石油价格和其他物品价格之间的混合因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统计学上控制了总需求和货币增量,我们应该发现石油价格和其他物品价格不相关。
事实却不是这样的,石油危机像一次控制变量的实验(
对石油价格的
do
算子
),证伪了这个说法
——
石油价格飙升,其他物品价格不会上涨。
也就是说,石油价格上涨和其他物品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我们平时看到的
A
物品和其他物品的强相关性,既包含了混杂因子的因素,也包含了直接因果的因素。
基于上面的因果图,我们很容易看出来,那种
“
奇葩
”
的通胀,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都解释不了。于是,大家就打了个丑陋的补丁
——
成本推动型通胀
。
后来,大家也知道这个补丁丑陋,发明了一系列因果链条,解释
A
和其他物品之间的因果关系,所谓的成本传导只是最开始的一种。最终胜出的一种解释是理性预期学派,他们的核心观点是,
我们拥有通胀,只是我们预期了通胀。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诺奖得主罗伯特
-
卢卡斯,针对凯恩斯主义在预测滞胀方面的失败,他提出了著名的“
卢卡斯批评
”。现在流行的理论就是经过卢卡斯他们修补之后的理论。
微妙的预期
对于卢卡斯的理论,我很买账
——
人不是机器,人有预期,人会讲故事
。什么意思呢?人会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
我特别喜欢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提到的一个例子,
“一个四岁的男孩得到了一件生日礼物,一把玩具鼓。他敲打了几分钟之后,便将它扔到一边,一连几周都不去理会它。一天一位朋友来访,拿起鼓来想玩。小主人突然一把从朋友手里抢过鼓来,玩个不停,好像这把玩具鼓一直是他最喜欢的玩具”。
人会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尽管他一开始的初心是不喜欢,但别人的喜欢,可能让他忘了他的初心。
所以,
A
物品的价格快速持续地上涨会改变人们对于其他物品的看法就不是什么令人意外的事情了。
从众效应
当
B
商品跟随
A
商品,成功地实现了价格的上涨,那么,
C
商品会不会也能跟随?在人群中,这的确是有可能的,
美国作家詹姆斯
-
瑟伯的一段话,很好地描述了,人们的从众。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
……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当奔跑的人们认识到堤坝根本没有决口,他们都感到自己相当愚蠢;然而,如果堤坝真的决口了,而他们又没有从众,那他们又会感到自己愚蠢到何种程度呢?
从众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从众的我们坐在这里探讨这个问题就已经给出了一半以上的答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某种物品价格上涨的确有可能导致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并且,他的作用机制更偏向社会心理,而非其他。
这时候,有人会质疑,猪肉价格上涨会带来财富收缩效应,使得其他物品的价格下降。我们应该感谢货币中性学派提供的弹药库,我们可以大胆地相信不需要货币的支撑,仅仅靠人心思涨以及羊群效应,任何东西的价格都可以涨起来
——股票、房子、比特币。
超发货币的确会使得物价上涨,但它只是充分非必要条件。
对于这种形式的通胀,监管者们早已很熟悉了,想必会妥善应对。在最近一次央行的发布会上,孙国峰司长就提到,
当前的中国并不存在持续通胀和通缩的基础,要防止通胀预期的扩散,也要关注预期的变化。
货币政策稳健,总需求有托底,使得持续的通胀和通缩缺乏基础;但是,长时间较高的猪肉价格的确会带来通胀预期的困扰,防止其蔓延极为重要。
政府的确有必要
严密监控菜篮子的价格,严防死守
“蒜你狠”的跟风
,甚至有必要在春节前加大蔬菜投放,事先熨平季节效应。因为
谁都不知道通胀打到多高,持续多久会触发社会心理的恶性循环
,大家也赌不起,还是得留足安全边际的好。
通胀预期这个东西,像牛皮癣一样,一旦得了,就要被缠好久,要花很大气力解决。谁都知道,有问题就需要及早处理。但是,在扁鹊和蔡桓公的对话里,蔡桓公表示,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这种信息不对称也反映了监管的困难之处
——你完美解决了爆发了的危机,大家视你为英雄;但是,你避免了危机的产生,却默默无闻。
到底该怎么选呢?唉,波澜不惊的市场真的是一种无声的赞美。
ps
:数据来自
wind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