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全基金大卖500亿背后:为了长远,学会孤独
其他 · 仓都加满 · 2019-10-17 · 股权代码:

首先声明,虽然本公众号最近广告很多,但是这篇文章不是广告。

作者:仓都加满
来源:仓都加满
 
首先声明,虽然本公众号最近广告很多,但是这篇文章不是广告
 
我对兴全基金不熟悉,也不认识兴全基金的任何人,兴全基金的新基金发行是本周基金圈的一大热点,我本来想写的标题叫:大热必死,我为什么不建议你买兴全基金?
 
对众人看好的基金产品,提出问题,是本人的逆向操作习惯。
 

 
所以,兴全限额60亿、一天大卖近500亿之际,我去找了兴全基金的资料,想看下有无什么雷点,有没有踩雷的公司,顺便警告一下市场,别买热门基金。
 
但是一番深度研究下来,我突然发现,这家公司很特立独行。
 
我开始意识到,研究兴业基金,对于基金行业,对于投资来说,很有意义。
 
这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兴全基金大卖500亿背后:为了长远,学会孤独。
 
兴全基金为什么?
 
兴全基金的大股东是兴业证券和全球人寿,严格说起来,这并不是多有实力的大股东。
 
但是,在今天,兴全基金为什么如此受到市场追捧?
 
上一只,兴全合宜,发行了一天就提前结束募集,募集了327亿,位居中国基金史第三。
 
这一只,兴全合泰,一天认购资金达到495亿,再创记录。
 
这是很多股东实力强劲、规模庞大的其他基金公司做不到的。
 
那么,一个问题来了,兴全基金的秘密是什么?
 
我认为,兴全基金有四个另类的地方,让它走到今天的市场地位。
 
第一点、股票的保守主义
 

 
以半年报数据,可以看到,兴全基金的持股集中在中国平安、永辉超市、隆基股份、伊利股份、三一重工、贵州茅台等大白马公司。
 

 
再看去年的数据,可以看到,今年剔除了三安光电、长电科技。这显示,兴全也在动态调整组合配置。
 
从一个纬度看,这是一个中庸而稳健的配置,你不能说它很优秀,但是一点特征很明显,那就是:保守主义。表现在——主要买大蓝筹、行业分散、看重护城河、防守、坚守能力圈、灵活调整标的、减少出错。
 

 
从更深层次维度看,以典型的兴全社会责任基金为例,可以看到,这样的股票组合,覆盖金融、地产、医药、家电、周期、消费等多个行业,公司是很稳健,行业却又很分散。
 
基金业外的人大多不明白,这种大规模的行业分散,一个隐含的意思是,这样的配置,很难获得年度股票冠军。
 
印象里,兴全系基金,从来没有获得过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年度冠军。
 
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点:投资的长期主义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兴全刻意为之,兴全的基因,是投资的长期主义,不在意短期业绩、不在意是否获得年度冠军。
 
所以,可以看到,即使再看好,兴全系基金也不会把组合,集中在某一个行业。
 
冠军基金什么特征?
 
一般来说,必须是集中在单个行业、或单个概念的公司。
 
印象里,夺得股票基金冠军的,2014年的金融地产、2015年的创业板小票、2016年的白酒分级。
 

 
今年的股票基金冠军,很明显,不是白酒行业基金、就是医药行业基金。
 

 

 
这意味着对一个行业的全仓出击,股票组合里全是白酒股、或全是医药股,在收益巨大的同时,也隐含了巨大的波动风险。
 
一旦出现行业问题,或市场偏好变化,整个基金便会波动巨大。
 
一般来说,A股市场偏好缺乏连续性,上一年偏好的行业,下一年容易陷入低谷,这就是冠军基金魔咒的由来。
 
而兴全基金的选择,是分散行业投资,虽然无缘短期业绩冠军,但却更专注在业绩的持续性、稳定性。
 
这意味着,兴全基金的股东和管理层也是长期主义者,这意味着,兴全在制度上,会拉长对投资经理的考核周期、鼓励长期价值投资,在短期出错有所包容。
 
统计数据清晰的显示出这一点,可以看到,兴全的特点是,越到长期、业绩越好。
 

 
一年期业绩来看,兴全排在市场的25名。
 

 
三年期业绩看,兴全排在第10名。
 

 
五年期业绩看,兴全排在第4名。
 

 
到目前,兴全旗下所有基金全部正回报,这是难能可贵的。
 
要知道,许多基金公司07年发行的基金,至今还套着大批基民。
 
第三点:基金的极简主义
 

 
你知道成立16年来,至今2500亿规模,兴全基金旗下有多少支基金吗?
 
答案是27只,基金经理21人。
 

 
再看下规模相近的其他基金公司,动不动在200只基金以上,基金经理一拖三、一拖五比比皆是。
 
而且兴全基金,指数基金只有一只沪深300,货币基金三只,其余大都是混合基金。
 
兴全没有QDII、没有投资境外的基金,没有五花八门的指数基金、打新基金,也没有坑人无数的股票行业分级基金。
 
这几年,基金产品创新加速,基金产品数量急剧增加,大多数基金公司都选择了大举扩张,不管有没有人员配置、业务经验、风控配置,他们激进地增加新基金数量,和基金品种,扩充公司产品线。
 
但兴全基金公司依然谨慎,从2003年到现在,16年时间,27只,每年不到2只,兴全在基金品种、数量上做的是克制、坚守自己能力圈——混合基金。
 
“不滥发产品”,是投资者给兴全基金打的标签,这其实就是张一鸣所说的“延迟满足感”。
 
兴全自2003年以来,业绩稳健,但长期默默无闻,而最终使得他们脱颖而出的,是时间。
 
第四点:敢于高位唱空
 
敢于在过去的几次牛市高位唱空,是兴全基金为市场所知的又一原因。
 
2007年是A股至今为止的超级大牛市,6124点是那个牛市最疯狂顶峰。
 

 
兴全基金为人所知,也是当时总经理杨东“敢于在牛市最疯狂的时候唱空”。
 
当时,杨东在5000多点的时候以公开信的形式,提示投资者,A股的风险,劝持有人赎回股票基金,事后证明杨东思维的前瞻性。
 
而在上一轮牛市,2015年,在兴全基金一季报中,兴全投研团队表达了对A股市场热度的担忧和悲观情绪。兴全旗下权益类基金在20154月发表观点,提示基金持有人股市风险,基金也做出了相应调整,降低股票仓位,最大程度降低了2015年股灾对产品持有人收益的影响。
 
兴全社会责任基金在2015年一季报中表示:“我们对A股市场当前的热度比较担忧,对下半年的股市表现较为悲观。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公司的股价已呈现泡沫,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盘股票更是泡沫严重。”
 
2015年后,以乐视网为代表,创业板小票的巨大下跌,证明了,兴全基金判断正确。
 
为了长远、学会孤独
 
成立16年来,兴全基金从一开始,不为市场所知、到逐渐崭露头角、到今天在市场的持续大热,背后有它深刻的规律。
 
从四个特点来看,固守能力圈、不追求短期排名、基金发行的极简主义、提示投资者风险,这几个事情,看似简单,其实都不简单。
 
这四点结合起来,指向的都是长期主义的本质。
 
可选择长期主义,并不是简单的事。
 

 
有一次,AirbnbCEO切斯基和亚马逊的贝索斯聊天到了他们共同的偶像巴菲特。
 
切斯基问贝索斯:你觉得巴菲特给过你的最好建议是什么?
 
贝索斯说:有一次我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要知道,巴菲特99.8%的资产是在他50岁后赚到的。
 

 

 
股神巴菲特,在至今62年的投资生涯里,年收益从未翻倍。
 
他靠的,是长期的正收益和时间带来的复利。
 
巴菲特,信奉的是长期主义、护城河、安全边际、能力圈、优秀管理层、不熟不做。
 
但知易行难,慢慢变富,对大数人,是很难做到的。
 
今天的中国,太多的人喜欢赚快钱,太多的基金公司希望快速成功。
 
试问今天的市场,哪个投资者,不想一夜暴富?
 
所以游资和散户追逐着一个个概念,今天炒的区块链、软件、人造肉,和15年的互联网加,难道有任何区别?
 
哪个基金经理,不想马上成为年度冠军,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所以有的基金经理,医药热就买医药、蓝筹热就买蓝筹、银行热就恨不得满仓银行,这和当年基金满仓追逐乐视网、全通教育等小票,难道有任何区别?
 
有多少基金公司,不想趁着行情好,赶紧发行一个又一个基金产品?
 
什么热门发什么、什么新潮发什么,先圈到钱再说——行业分级基金、独角兽基金、定增基金,花样百出、有的甚至风险巨大,至于投资者能不能赚到钱,对它们来说根本无所谓。
 
金钱是奴役人类的工具。
 
他们在意的,只是短期规模、只是自己今年的业绩考核和KPI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说,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字都看得懂、道理也清晰,但是最需要突破的人性这一关,难于上青天。
 
这也是兴全基金另类的地方。
 
有什么目标,值得兴全这样一个基金公司,放弃短期的、热门的概念追逐,放弃冠军基金的机会,放弃短期的巨大规模诱惑,甚至冒风险,对持有人提示市场风险?
 
是信托责任。
 
仓都当年学习投资的时候,第一课叫做Ethics,道德。
 
道德中最重要的内容——Fiduciary duty,信托责任是它的中文翻译。
 
信托理论源自于英国衡平法,其产生距今约有上千年的历史。
 
信托责任的核心,是将你的客户、受托人的利益放在第一,基金公司的利益放在最后。
 
在中国,公募基金制度是一个舶来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没有信托传统,更没有信托文化。
 
让你把钱交给一个不相识的基金公司去管理,既不保本,又不保收益,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靠的是,坚持长期主义、极简主义、不看重短期利益,持有人至上,一点点的努力、一点点的帮持有人赚到钱,一点点的积累信任、一点点的建立市场口碑。
 
兴全基金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16年的一个结果,是中国公募基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持有人利益至上,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实际的行动做到的。
 
兴全基金今日的成功,对其他基金公司、对投资者更是一种拷问和启示。
 
我们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们面对的资本市场,看起来平静如水,实际内地里,暗流汹涌,险象环生。
 
当你凝望着市场,市场也凝望着你。
 
这个大时代不进则退,在工作压力下,每个基金公司、每个人都该问问自己,是否坚持了行业的操守、是否把持有人的利益放在自己之上、是否保留了一份自己进入行业的一份初心?
 
市场如人生,最大的不利就是短期诱惑太多、增加你的不坚定。要在诱惑中学会孤独,忠诚你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