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的滴滴,如何出行?
港美股 · · 2022-04-20 · 股权代码:

对于目前的滴滴来说比较难,就算回港上市了,何时能回到“发行价”?

在双方证监会谈判时,滴滴又一次做出不听话的动作。


滴滴官网发布公告称,将于5月23日举行临时股东大会,就公司从纽约证券交易所自愿退市进行投票。为更好地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和整改措施,在退市完成前,公司将不会申请其股份在其他任何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第二天证监会回应称滴滴自主退市是特定个案 与其他在美上市中概股无关。也与目前正在进行的中美审计监管合作磋商无关,不影响双方合作进程。
不听话的滴滴,如何出行?
从证监会的回应能看出,“特定个案”与其他中概股无关,滴滴大概率是没有与证监会商量。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退不退市都要以数据安全为底线,只要不触犯底线,也不会要求滴滴退市。


低调滴滴非要上市,上市后的第二天也解释了为什么要如此的低调上市,家长的出手把华尔街巨头们都割的一愣一愣的,发行价的14元缩水再缩水到如今的2元。


不听话的滴滴,如何出行?


滴滴为何那么着急的上市呢?滴滴现在退市就能马上回到港交所吗?我看未必。


滴滴不打招呼也要低调上市,主要由于当时美股市场还处于暴涨行情当中,背后资本想要赶紧上市套现离场,遭遇背后机构的巨大压力,所以滴滴不管不顾的也要上市,结局就是众多机构一个都别跑。


那么滴滴退市就能马上回到港交所?投资者未必接受。


目前的滴滴可以说是一块夹心饼干一样,被越夹越紧。一边是数据安全为底线原则,另一边的投资者源源不断的压力。


那么压力来源于哪里呢?


回到港交所上市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流动性被抽干的港股还处于熊市当中,流动性差无法给滴滴带来高溢价,并不符合背后机构与投资者想要的回报率。


从投资者的角度上看,滴滴回到港股想要得到高溢价高回报的就被消除了一半,回港上市并不能给被折磨了一年的投资者丰厚的回报,甚至想回到成本价都很难,所以投资者其实是并不愿意滴滴回港上市的,目前滴滴的审查结果还未公布,在审查结果公布前都不能在港交所上市。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数据太过敏感,我们肯定会有非常强硬的表态,滴滴想要继续呆在美股几乎不可能,而且已经把华尔街的机构们都割的什么都不剩了,美国投资者已经很难对滴滴有信心了。


4月16日晚间,滴滴发布了退市前的最后一份财报。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滴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407.77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同期减少59.22亿元。不过从全年营收来看,滴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达1738.27亿元,较2020年的1417.36亿元增长22.68%。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营收有所下滑,但滴滴2021年第四季度亏损额大幅收窄,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的净亏损额为3.83亿元,较2020四季度亏损幅度也收窄94.7%。


在滴滴出行app被下架后的这一年里,中国网约车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滴滴失去的份额可能难以夺回。


中国网约车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2020年受疫情影响,网约车市场规模小幅下降至3114亿元。2021年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网约车市场回暖,市场规模快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达到3581亿元。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53亿,较 2020 年12月增长8733万,占网民整体的 43.9%。我国的网约车市场发展稳定,规模持续扩大。


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竞争也越加激烈。


在滴滴出行app被关进小黑屋之前,基本是垄断了网约车出行的市场,垄断到可以说是“叫滴滴”跟“叫网约车”是同一个意思。


但随着滴滴出行app被关进小黑屋审查后,其他平台抓住这难得一遇的机会,开始疯狂争夺市场,有新玩家及跨界企业的加入,网约车开始打起了价格战。


从中国网约车的城市渗透率情况来看,网约车在一线城市渗透率最高,达到了50.3%,在新一线城市渗透率排名第二,达到了20.3%,在二线及以下城市渗透率较低,不足10%,可以预见未来下沉市场将成为新的战场。


目前在美团APP、百度地图APP中,聚合了阳光出行、首汽畅享、飞嘀打车等平台的网约车。而高德地图聚合的打车平台更多,其经济型专车就有T3出行、桔子出行、神州专车、曹操出行等十多个平台可供用户挑选。
不听话的滴滴,如何出行?
从乘客的角度上看,只要价格便宜,安全就行。在司机上的角度来看,司机对于网约车平台并没有忠诚度这一说,哪个平台派单多,我就选哪个平台。


从司机方面就可以看出网约车行业的护城河难以设立,这也是网约车越来越多新玩家出现的原因。


结语


退市后想在短期内回港上市,对于目前的滴滴来说比较难,就算回港上市了,何时能回到“发行价”?


从网约车市场来说,目前滴滴最大的压力并不在于新增用户这一问题上,面对投资者压力的同时,要用什么来留住客户,如何用自身的优势抢回失去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