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中概股回归,香港应当仁不让
港美股 · · 2021-12-15 · 股权代码:
在中美紧张的竞争关系下,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多少成为了金融市场的磨心
在中美紧张的竞争关系下,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多少成为了金融市场的磨心;尤其随着美国最近“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正式实施以及滴滴事件的发酵,海外中概股需另寻上市地点的预期也甚嚣尘上。在此背景下,笔者最近接触到一种观点,指香港市场未必能承接回流的中概股。这或许代表了市场的一种担忧,但笔者对此持恰恰相反的看法:香港市场有能力迎接中概股的回流,而中概股回流在港上市实属于大有裨益之事,应大力推动配合。试以下文中的几点加以阐明:
首先,金融市场唯大者恒强。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在2005年和2006年的两年间,当时有三大国有银行(即建行、中行和工行)在香港上市,仅这三家在香港的IPO集资金额便超过2800亿元港币;与之相比,2004年港股的日均成交金额还不到200亿。回过头来看,当年这些庞然巨物的上市非但没有抽干港股的流动性,反而让香港海纳百川般地引入了众多全球资本,提升了市场整体的活跃度,也为其后港股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中资巨企来香港上市,香港今天不可能成为全球其中一个主要的股票市场;而港交所作为一家上市的交易所,也不可能一度(在市值上)手执全球交易所之牛耳。
其次,资本有强大的群聚效应。笔者认为至少有两大诱因让五湖四海的投资者聚集在一起: 1) 降低交易的成本(如更小的交易价差);2) 有助于信息的互通有无。多年来,众多巨企来香港上市,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投资者,进一步丰富了港股的生态圈,并达到一个良性循环,这恰恰印证了交易所行业的一句名言:“Liquidity begets liquidity” (或可试译作“钱滚钱”)。这方面,港交所统计发布的“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数据可为佐证:2019年,本地投资者占现货市场交易额的30%,大幅低于2004/05年的56%;与此同时,外地投资者(含中国内地)的占比从2004/05年的36%提升到2019年的43%;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投资者已经在2018年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香港最大的境外资金来源地。现货投资者的日渐多元化,恰恰证明了香港市场能在不断吸纳新上市企业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生生不息。
最后,香港市场所谓的流动性不足其实是个伪命题。根据香港金管局发布的数据,香港的货币基础(Monetary Base)现正处于约2.1万亿港币的历史高位,较2019年底上升了超过4500亿港币。如果大家有在香港借房屋的按揭贷款或者税务贷款,相信对香港银行体系的资金之充裕和利息之低, 会有更直观的了解。所以,香港缺的不是资金和流动性,而是好的配置机会和与之相对应的风险胃纳。以消费行业有关“人、货、场”的概念做一个比方,要促进消费(市场交易和流动性),香港市场现在需要的是更多的优秀产品(上市企业),而非相反。
谈到资产配置,近十个月一众科网股的表现无疑让许多香港的投资者大失所望,也拖累了近年来锐意进取的恒生指数的表现。这其中确实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需要提出的是:以阿里和腾讯为首的科网龙头企业过去也经历多次磨练,但每每能在爬摸打滚中强势反弹。这是否也说明了科网龙头 - 尤其是大的平台经济 - 自身的学习和进化能力不可小觑?回看香港,如果在低潮期不选择和中概股里的优等生“共患难”,将来也可能完美错过他们复甦下的机会。
再有者,海外资金是否真的已经对中资企业的投资兴趣息微?笔者认为这难以一概而论。虽然现在中概股和港股市场看似比较低迷,但外资透过港股通参与A股的投资却是相当火爆。单以今年的11月而论 ,港股通(北向)的日均成交额为约1070亿人民币,同比上升约9%,并且几乎等同于同期整个港股的日均成交额(约1320亿港币)。归根到底,资本是逐利的,害怕的并不是风险,而是无利可图(即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
多年前,国内的资本市场比较单薄,导致许多行业的领军者以中概股的形式远赴重洋;时至今天,虽然A股市场已日渐强盛,但多项制度性改革仍在持续进行中,让中概股这些海外游子仍望门兴叹。在这情况下,香港理当热情地张开双臂,让中概股在这个离岸市场落地生根。
诚然,港交所在迎接中概股回流的时候,也应该努力做好把关的工作,尤其需要将一些未能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拒之门外,以免出现潜在“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但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中概股回流,这应该是个“要如何做好”的问题,而非“做或不做”的问题。
同时,港交所也应该和政府一起,推动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加入港股通,并为港股通的交易成本积极减负(尤其是南向投资里畸高的红利/股息税),让更多的中国内地资金能加入到港股的生态圈,以推动建立一个更长效、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市场结构。
回顾过去多年,从红筹股和H股的上市制度,到2000年后的各大金融机构陆续到港上市,再到港交所在前任总裁李小加带领下的励精图治:包括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建立和A股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以及新股改革,香港一直是中国股权市场在制度改革创新方面的先行者和试金石。面对中概股回流的历史机遇,笔者深深地期望香港金融业也应该当仁不让、勇于前行。
(本文作者曾在投资银行担任证券分析师,并覆盖交易所和资本市场相关行业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