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量采购的常规赛结束了,谈判目录的季后赛还远么?
其他 · 啊咪老师 · 2019-09-30 · 股权代码:

接上去年4+7第一季的节奏,一年一晃而过,上了年纪,既无法察觉时间的流逝,又容易为时光流逝所恐慌,真的太快了...除了焦虑,还是焦虑啊...

作者:啊咪老师
来源:啊咪老师
 
编者按:此文已授权医药魔方首发,接上去年4+7第一季的节奏,一年一晃而过,上了年纪,既无法察觉时间的流逝,又容易为时光流逝所恐慌,真的太快了...除了焦虑,还是焦虑啊...

2018126日,上海,小雨,空气中弥漫着压抑,很适合听《走进新时代》,4+7带量采购从此揭开帷幕。
 
2019925日,上海,晴,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带量采购全国扩围,带量政策正式从试点阶段扩大到全国。
 
25日晚间,联合采购办公室在答记者问时提到:本次联盟采购共有77家企业参与,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下一步各地将重点抓好中选结果的落地实施,确保年底前患者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选品种。
 
恍如昨日,去年还能一脚油门下去就能水一篇《挥刀的艺术》,今年油门就跟不上了。一转眼,都快一年了,一样的刺激,但是盘面的走势和去年的恐慌已经不太一样。如果说去年的盘面是AOE清场,全部都得跪;那今年就是看投标结果精准打击了。同样因子对于市场的刺激,必然是边际递减的, 随着市场认知的逐步对称。可以预期,未来即便是推第二批带量采购,市场的波动应该也不会这么大了,因为会从公布名单那天就开始跌了...
 
谁是MVP
 
不妨把仿制药的带量采购当成常规赛,创新药的谈判目录当成季后赛。每场大赛,都可以聊聊当场的MVP
 
1、本场流标组的MVP:信立泰
 
氯吡格雷这个品种目前只有4家过评,其实竞争格局是非常激烈的,现行规则中,三家分标,这就意味着第四家及之后的都是输家,既然是必然有输家的游戏,就基本不可能会有赢家了...
 
信立泰的报价是保守策略,贴着上次的报价来报的,这就意味着,他是预设了4家中有一家是不参与游戏的,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觉得上次不陪玩的石药不参与?还是说高冷的原研不参与?
 
石药的氯吡格雷是新拿下来了,没有历史包袱,纯增量,怎么可能不陪玩...
 
看采购规则:中选企业不超过2家的品种采购周期为1年;中选企业为3家的品种采购周期为2 年。采购周期视实际情况可延长一年。氯吡格雷必然是满三家的,要是流标了,分分钟就是三年之后见了。即便是原研,敢不陪玩么...
 
此前,由于1992年的《药品行政保护条例》规定,在赛诺菲氯吡格雷获批行政保护(2000919日至2008319日)之前,信立泰于200091日取得氢氯吡格雷的生产批文,这种“优雅”的临门一脚,当然会被记在小本本上的啦...不就降价嘛,谁不会...
 
于情于理,这把都得搞。赛诺菲一脚油门之后,剩下信立泰在风中凌乱...大意失荆州啊...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啊...
 
结果出来之后,市场波动很剧烈,这也很正常。国内药企的披露质量啊,确实是没办法让人不慌,数据都藏着掖着,如果投资者没办法获取准确的一手信息,都靠二手路边社的消息,那有啥事的时候,没办法量化的恐慌必然会带来剧烈的情绪波动,所以啊,如果都不愿意透明,投资者不理解你的价值不是很正常的么...看美国的药企的材料心情就很愉悦了,临床、销售各个维度数据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监管不作为,不定标准,行业是必然不自律的。大家都这么搞,游戏规则慢慢就被带偏了。像某港股的大药企,以前披露质量还不错,现在那个重磅药给你安排在“其他”里了,世风日下啊...dei...
 
2、本场中标组的MVP:齐鲁制药
 
虽然,本场中标数最多的是7个品种入围的华海药业,但是,MVP还是应该归属于中标5个品种的齐鲁大哥。那报价,都是上来一脚油门踩到底,气势是搞出来了,这节奏让我想起同在山东的宏桥大哥,山东人民搞价格战都是这么刚猛么...
 
这么强势的节奏,不由得想起年初算命时候的判断:《2019年医药投资展望:争先》,在此搬运重温一波:
 
既然结果已经知道了,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路径了,如何确保规模(成本)优势呢?做为一个江湖郎中,大胆借用雷老板的方子:
 
明天,就先去找财务部核算下各个品种的成本和竞品的情况,然后让市场部去顶一波央视的广告,再叫秘书去搞一本党章回来,然后一把手亲自去录一个手握党章,积极拥护国家医改政策,All in去做高质量仿制药,坚定不移的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好药,宣布未来公司所有仿制药的综合净利不高于5%(数字随意拍的),并择良辰吉日广而告之...
 

 
仿制药已经不是能赚报表利润的行业了,赚的是品牌、队伍、现金流,侬晓得伐?
 
前文的策略只适合有管线宽度、有家底的富农,既然都是明摆着跑腿的行业了,还不如一步到位一把打到底,顺便做一大波宣传,表忠心。这事情还能省无数的营销推广费,你这么一搞,那种志在必得的气势,同品种还在路上的分分钟就给你恶心到止损不玩了...对于那些家底同样厚,也烧得起的,那就狭路相逢就看谁更有决心了...
 
这就好比在打德州的时候,第一轮,你就盯着贫农的筹码All in往里面推,输不起的大部分都会怂的...
 
太大而不能倒,也是黄袍加身,但首先你得做得足够大,再图大业。只要规模上去了,利润总归会有的。未来,要是实在是有啥谈不拢的情况,那厂房可以出一起没有人员伤亡的小火灾嘛...太坏了,太坏了...
 
每次到政策的十字路口的时候,就是考验一把手决断的时候,所以为啥说医药这个行业人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不管研发还是市场,一个决策往往多年以后才知道对错,踩对节奏就超神,猜错节奏就消失,就是这么现实
 
其实,扩围之后,这25个品种未来一两年的业绩其实是确定的了,已经不存在什么不确定性了,剩下就是算账的事情了,唯一可能的黑天鹅就是:会不会有人中标了供不上?那就是体现大哥手腕的时候了...
 
 
底线何在?
 
带量结果一出,震惊体刷屏忙。
 
其实吧,没必要震惊啊~政策预期这么明显,去年已经演练过一遍,虽然精确结果猜不到,但是猜个大致的方向肯定没问题啊...在刺激之余,其实要去思考一个问题,降价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抛开医药行业的各种特异性的buff,先问个小问题:医药行业是什么行业?
 
A股证监会行业分类里面是:医药制造业;港股港交所行业分类里面是:消费品制造业-医疗保健。如果进一步的去细化定义的话,行业可以进一步的细分成:
 
仿制药:通用制造业,也可以扩展为竞争品种;
创新药:垄断制造业,也可以扩展为独家品种;
 
如果退去光环,制造业里面,现金成本、生产成本、完全成本有啥区别,侬晓得伐?
 
据医药魔方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9/24,上市公司公告过研发费用的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包含新4类视同通过)共有70个,其中60个低于1000万元,10个高于1000万元。如果按比例计算,补充申请中高于1000万元的占9.8%,新4类申请中高于1000万元的占44.4%,由此也提示按照新注册分类的条件开发一个仿制药,成本要比以前整体高出不少。
 

 
对于过评的药企而言,大多都是以前已经在售的品种,优先级最高的事项当然是确保早年砸到生产线的钱、扔出去过评价的钱都不要打水漂了,让产线维持运作比报表利润重要。在这个框架下,超过三家的品种,不太可能有围标操作,往前一步是苟且,退后一步是炮决,激进是必然的...供给侧改革才没过去多久,难不成都忘了,那些年,钢铁不如白菜的日子...
 
咱制造业,在极端的情况下,现金成本才是最后的底线...
 
“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的政策组合,只是用行政手段直接跳过仿制药市场化的过程直接去到终局罢了。专利悬崖是正常的,行业规律就是如此,从早年的一个FDA的统计也可以发现,仿制药价格和批文数量成显著的反比,在美帝第二个批文边际最显著,在咱这,现行规则下,未来可能是第四个批文边际最显著。
 

 
决策,不外乎预测与应对。
 
如果没能力事前预测,可以找人去勾兑嘛,明确判断方向后再下注;即便看不清、算不准,等到形势开始明朗的时候,也要有应对的魄力。当前仿制药的规则是简单透明的:价廉物美、有能者上。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普通仿制药能做到价廉物美也没啥丢人的。
 
政策是定了框架,但投标的自由还是在企业手里,算不过账就别玩嘛,如果之前还看不清楚,去年带量之后,局势这么明朗了,要么手起刀落,止损收队;要么 All in 上原料药,继续搞,既然有下场的决心,就要有愿赌服输的气魄。
 
当然,既然不是搞计划生产,那市场经济嘛,玩家也是会博弈的,策略也是会调整的嘛,第一批用力这么猛,直接的冲击就是严重打消想浑水摸鱼的、意志不坚定的玩家,显著的降低企业推进评价动力...没原料药的品种,不玩了;没成本优势的品种,不玩了,如此种种,在批文供给自然下降的同时,也许有些品种就可以维持三个或以下的批文格局,那种时候,竞价就不会这么刺激了...
 
当下的局面,造势挑战降价是负隅顽抗、螳臂当车...要想带节奏,肯定是要以退为进、暗度陈仓,带坚定拥护降价,但咱不玩了的节奏...
 
但这策略仅限于国内增量批文厂家的博弈,如果是存量批文天降大神,那就GG...像这次已经出现了三哥的身影,如若未来MylanUpjohn重组顺利,届时进入中国市场不用考虑销售,只要价廉物美就行,市场的进入壁垒比起以前低多了好么...至于质量,只要代价足够高,肯定控制得了的,咱们制造业的天赋不就是成本优势么...再说,当年临床堆积的问题不也很艺术的处理了?
 
降价没啥可悲的,行业规律就是这样,虽然主政者思路不太一致,但是诉求是一样的,TevaMylan不也一样被整得不要不要的。降价不可悲,可悲的是,如果听大哥的话,做好学生,积极补课,手起刀落割得干干净净,想求上进,然而转过身来,发现那些野路子的兄弟还能过着小确幸的日子,那听话砍价闷头搬砖的好学生就难免会产生时代之问:
 

 
何日君再来?
 
 2019925日,医保局官网公布了《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扩大区域范围答记者问》,披露了些集采试点的信息。
 

 

 


4+7试点的目标基本实现了:9成患者赞成、专利悬崖出现、供给侧改革,哀民生之多艰,民心所向,侬晓得伐。此前的承诺也在兑现:78%通用名的采购量、30天回款率达到97%,规则有可预期性很重要。本次扩围平均降幅59%,整体符合预期,所以啊,不要动不动就想搞个大新闻,虽然有极端值,但看均值,官宣口径整体是符合预期好么...这就意味着,只要扩围供应跑那么一段时间,数据安全,没出供应事故,那从4+7试点到全国放大就成功了,放大成功之后是复制了...
 
第一批带量炮决了,第二批还会远么?不过那也是明年的事情了。
 
今年剩下的重头戏,季后赛就是10月的谈判目录了,2019版的这批国产创新批量谈判的大戏很精彩了,2017版的要续约更精彩,想想都刺激啊...
 

 
 
结语
 
政治是分配艺术,政策是分配的工具。
 
创新药发展的动力从来都不是仿制药,真正的 first in class 哪个背后不是“一药功成万药枯”...
 
特别是咱们这动不动都要搞跨越式发展的,港股发行改革、科创板改革,某种程度上,是面向创新的产业激励政策,创新药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源源不断的韭菜。有能力交得了数据,韭菜顶上,大干快上;如果药出的来,医保接上,韭菜随便割;要是翻车了,不好意思,愿赌服输...
 
这,才是健康的产业生态。
 
评论政策只是打打嘴炮,过过瘾,怎么应对才是重点,二级狗也只能应对药企的应对,难啊~
 
所有政策出台,其实都是赌。至于功过,从来都是后验的,眼下不妨:让子弹飞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