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的 IPO 公司众多,注意力难免被分流,发现好的公司相对没那么容易,例如康诺亚,一家定位创新免疫疗法的药企,很容易被大家错过。
公司聚焦于免疫疗法,拥有独家的抗体开发平台,目前产品线集中于自身免疫和肿瘤领域,而且都是新靶点,定位前沿,具有成为港股创新药领域新星的潜力。
一、管线
康诺亚定位是一家做自身免疫和肿瘤免疫治疗前沿创新疗法的领军公司。

来源:招股书
目前公司的几个核心产品分别是,IL-4R α 靶点的 CM310, TSLP 靶点的 CM326, Claudin18.2 的 CMG901。
首先看到 CM310,主要的适应症都是自身免疫疾病,目前进度最快的适应症是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还有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和中重度嗜酸性哮喘。
目前已上市的 IL-4R α 产品度普利尤单抗是一款重磅炸弹,2020 年销售额已经达到 40 亿美元,由于自身免疫疾病巨大的空间,预期产品的增长仍将持续,不但是特应性皮炎,哮喘等,荨麻疹等都是可以用得上的。

来源:招股书,赛诺菲 2020 年度报告,弗若斯特沙利文
具体到中国市场,竞争格局良好,国内市场的过敏性疾病治疗仍处于比较匮乏的状态,主要还是各类激素和小分子药物,实际需求还远未被满足。目前国内自身免疫病的市场空间约为 30 亿美元,但全球已经达到了 1200 亿美元,这巨大的差距是国内消费及医保覆盖水平不足造成的,但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自身免疫市场的成长潜力是巨大的。

来源:招股书,弗若斯特沙利文
展望未来,在中国市场,作为最领先的国产 IL-4R α 抗体,CM310 有望长期取得 10 亿以上的销售额水平,不过这也取决于产品与度普利尤在真实世界临床效果的差异性。

但从初期试验结果来看,CM310 确实有不逊于度普利尤单抗的潜力。这是一款非常值得期待的潜在 best in class 的产品。
CM326 同样是一款针对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与 CM310 有不同的靶点和机制,CM326 是一种针对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单抗,可以防止 TSLP 和其他受体结合。
TSLP 作为多种炎症级联反应中的关键上游细胞因子,可引起嗜酸性(包括过敏性)、嗜中性及其他形式的炎症。因此,靶向 TSLP 可能会对自身免疫产生广泛影响,并有效控制包括哮喘、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内的多种免疫疾病。
目前对比的竞品安进 / 阿斯利康的 tezepelumab 仍未上市,但在初步试验中,相比 tezepelumab,CM326 显示出了更高的功效。
由于有着同样的适应症市场,CM326 的市场预期也有望与 CM310 看齐,且两者的联用方案也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有可能进一步放大两个产品的市场。
而 CMG901 则是一款针对实体瘤的 ADC,Claudin18.2 广泛表达于胃癌等多种癌症中,是目前肿瘤治疗的前沿潜力靶点之一,目前全球还没有这个靶点的药物获批。目前胃癌胰腺癌国内市场巨大,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任何可以改善生存获益的相应药物,都拥有十亿起步的市场空间。
CMG901 可专门将细胞毒性有效载荷传递给 Claudin 18.2 阳性肿瘤细胞。一旦在内部结合并释放细胞毒性有效载荷 MMAE,CMG901 将被肿瘤细胞内化。MMAE 是一种抗有丝分裂剂,可阻止微管蛋白的聚合并因此导致细胞死亡。从机制看,或许可以媲美目前的 HER2 和 PD-1。
CMG901 可能是世界首款 Claudin18.2ADC 药物,一旦临床成功,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first in class。
除此之外,公司还有 CM313, 一种主要治疗血液瘤的 CD38 抗体;CM312,,一款针对淋巴瘤和实体瘤的 CD47 抗体等潜力创新靶点产品,CM338,一款针对多种自身免疫病的 MASP-2 抗体,以及就 CD3 靶点做的 3 个双抗产品,CM355,CM336,CM350。
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没有同类产品上市,但都在相应的试验中展现了远超现有疗法的临床潜力。
天花板高,技术含量高,是康诺亚产品线最大的特点。
二、平台
与其他立足于前沿创新的公司一样,公司也有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药物自主创新技术平台,以助力公司长期在创新靶点的药物开发。
公司的自主创新技术平台涵盖靶点验证,先导化合物生产与优化,临床前评估,工艺开发,转化研究,临床开发,CMC 及生产。公司管线里的产品,都是自家平台的作品。
除此之外,公司还建立了一个专有的 T 细胞重定向特异性双抗开发平台,并且针对 CD3 这个极具潜力的靶点机制建立了双抗产品梯队。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针对 CD3 靶点的可行性正在逐渐被证实,如安进和罗氏都在这个靶点上进行平台开发,拥有一个技术平台,这意味着往后拥有自己进行商业化开发或者 license-out 给其他的 pharma 两条商业化路径,实际的投资确定性大增。
同时,公司的产品就已经做了不少的 BD,并为公司带来了一定的里程碑收入。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
目前在港股 18A 上市公司中同样有技术平台开发能力的,有荣昌生物,康方生物等公司,而这些公司都是新上市的 biotech 表现最好的,因此康诺亚的平台也会让其估值有一定的溢价空间。
三、团队
再来说说公司的团队,也是专业背景雄厚。
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博博士,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生育及分子生物学博士,在医药行业拥有超过 20 年的研发经验,曾领导中国首个获批的国产 PD-1 抗体特瑞普利单抗(拓益)的开发工作。
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王常玉博士,则曾担任 BMS 高级科学家,曾领导 BMS 的 PD-1 的开发,并曾担任辉瑞的癌症免疫总监,在肿瘤免疫领域有超过 20 年的生物制药研发经验。
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徐刚博士,马里兰大学免疫学博士后,曾担任罗氏研发中国的高级科学家,有超过 15 年的生物制药研发经验。
以上三位是目前公司的核心高管,可以看出都是在自身免疫疾病及肿瘤免疫疗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取得了大量成果的,为公司在免疫领域的未来提供了保障。
此次上市,公司还获得了 15 家基石投资者强劲认购,以发行价计算,总金额达到 1.90 亿美元。参与认购的基石投资者涵盖国际长线基金及医疗专业基金,包括 UBSAM、Invesco、Temasek, Hudson Bay、Janchor、Springhill、Octagon、Sage,老股东高瓴资本、博裕资本、清池资本、礼来亚洲基金、三正健康、易方达等继续大力支持。另外,继与石药集团在药品研发合作后,获得了石药集团战略投资。

来源:招股书
而相较于大多数的 biotech,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创始人团队占比较高,这也有利于团队长期的稳定性。
四、结语
因此长期来看,康诺亚作为真正做前沿创新的生物药企,比很多同行有着更高的天花板。
目前各项产品从初期数据看都具有很大的潜力,做的各类靶点也都是目前明确展示出成药潜力,而公司的团队也为长远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技术平台的存在保障了公司收入的多元性和确定性,任何更进一步的 BD 都会催化公司的价值,在目前上市公司中,这是稀缺的,跟那些核心能力是做产品引进商业化的公司不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研发,这恰好是中国公司参与全球竞争最稀缺的。
因此,对标荣昌,康方等类似企业,公司在今年上市的创新药企里面也算是独树一帜的,肿瘤和自免领域是目前创新药领域最火热,市场空间最大的赛道,但国内药企产品同质化严重,急需更有创新力的产品,这样看来,康诺亚确实是赛道里一个值得下注的潜力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