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海底捞(6862.HK)告诉你:一切都不是真的
港美股 · 天一 · 2019-09-20 · 股权代码:
海底捞究竟是家怎样的公司
8
月
29
日晚,《福布斯亚洲》发布新加坡
50
大富豪榜单,
原籍中国四川的
海底捞老板张勇以
138
亿美元(约
192
亿新元)身家,击败位居榜首
10
年的远东机构黄志祥和黄志达兄弟,成为新加坡首富!
第二天,海底捞股价
持续上扬
,创下了历史新高的
37.95
港元
/
股。尽管此后几天,海底捞股价开始震荡回落,但是截至
9
月
1
3
日收盘,海底捞的总市值依然达到
1
908
亿港元,这一体量,已经超过了太古地产、龙湖集团、恒基地产等港股地产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计算上
2016
年从海底捞拆分,并在港股上市的颐海国际市值
(
截至
9
月
1
3
日收盘为
487.9
亿港元
)
,该公司主要业务为火锅底料以及调味品,最大客户为海底捞,那么整个
“
海底捞系
”
港股公司的市值将达到
23
95.9
亿港元。截至
9
月
1
3
日收盘,恒大的市值为
2
363
亿港元。
在
A
股的海天味业市值超过万科之后,同为
“
消费白马
”
的海底捞系港股公司,市值也超越恒大,而
23
95.9
亿港元市值,在港股的所有房企中仅次于万科
(
3140
亿
)
与新鸿基地产
(
3396
亿
)
。
不仅市值超越了港股中的多数地产公司,
而且
市盈率不仅远超同行,
甚至
比起许多
万众追捧
的科技公司,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常
市盈率
是
资本市场
衡量上市
公司估值水平
的主要依据
,一家公司的市盈率越高,则意味着市场对其公司的成长性预期越高,反之亦然。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10
日收盘,海底捞的最新市盈率为
85.3
倍,颐海国际的市盈率则为
70.7
倍。作为对比,同样在港股上市的连锁火锅企业呷哺呷哺的市盈率仅有
24
倍,而作为港股科技公司代表的腾讯控股,市盈率也仅有
32.2
倍。
有媒体评论,在新加坡整体经济呈下行态势下,海底捞的逆势上扬,似为人们萎靡的信心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而在国内,这些年经过媒体的不断渲染,海底捞已近乎一个神话,其光焰之浓烈,不仅普通消费者,甚至连不少业界名人也在自觉为其站队。这也使得我们迫切的需要走近它,想要了解它究竟是家怎样的公司。
一、三次失败创业经历
海底捞现老板
张勇是四川简阳人,
初中毕业上技校,技校毕业进
四川国营拖拉机厂
做了
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人,
工资
90
元。
有一天,
听到
同院的阿婆卖烧鹅成了万元户,
也
动了创业
发财
的念头。不过,电焊工作
没丢,只是搞点
副业。
他先是
看到博彩生意十分红火,张勇就借了
5000
块
想
去买一台博彩机
(
就是今天的
扑克牌游戏机
)
,可谁知在
去的
长途巴士上
,
被
人
忽悠着买
了
一块假金表,
5000
块钱
(
一说为
1200
元
)
就这样打了水漂。
在当时这应算一笔不小的钱,要抵上他几年工资。不知他家人有没有说他。
第二次是
跟人
倒卖汽油,
当时
汽油
是要
凭票供应,
他这生意究竟怎么做的,由于媒体报道语焉不详,到现在也没搞清,只见大多数报道是这样写的:
他也举着
“
收油
”
的板子在路口等了三天,一滴油都没收到不说,反倒被十多个司机啐了一脸吐沫。
第三次,张勇
做
起了
当地人熟悉的
麻辣烫
生意
。一毛钱一串,
说
张勇
很快
赚了一万多人民币,
其实单弄就要弄几十万只,不过就这点
辛苦钱却被发廊的一个姑娘盯上了,
一场轰轰烈烈的
恋爱
恋爱的结果
,
当时该算巨款的
1
万多
弄的
分文不剩。
爱情失意的张勇终于痛下决心。
1994
年
3
月,张勇
一举辞掉
电焊工作,
开始开办火锅店,
并叫来好朋友施永宏,其女友李海燕一同帮忙
,
4
张桌子、
1
口锅,
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历程。
二、掀桌干合伙人做老板
火锅店名叫
“
小辣椒
”
。
虽然张勇
父亲是农机厂的厨师,
但他根本不会炒菜。
张勇
曾
在某个论坛上讲起
过
:
“
我不会熬汤、不会炒料,连毛肚是什么都不知道,店址选得也不好。但我左手拿书,右手炒料,边炒边学,可想而知,味道一般。
”
为了让生意火起来,
他只有
在服务上做得更好:
刚开的时候,不知道窍门,经常做错;为了让人家满意,送的比卖的还多。结果,客人虽然说我的东西不好吃,却又愿意来。
”
几个月下来,
“
小辣椒
”
在
当地终于站住了脚
。
而一个爱吃火锅的小姑娘因为常来,最终成了张勇的女朋友。
爱情的
甜蜜让
张勇很快花光了
手头的钱
。经济
再度
窘迫的他
搞点大的
。
“
把钱都拿出来吧,我们这次开一间正规的火锅店。
”
张勇说。舒萍和施永宏、李海燕三人共同筹资
8000
元,每人
25%
的股份。
而此时的
张勇
身无分文
,也获
有
25%
的
股份。
火锅店开了,
而张勇
还
为
新
火锅店取什么名字犯愁。一天,
他
老婆舒萍正在打麻将,这时胡牌了,恰好是
“
海底捞
”
(
四川麻将术语,
打牌的最后一张胡了)。张勇灵感突来,就叫
“
海底捞
”
。
刚开始,
“
顾客来了,大家凭着自觉性干,客人走了,就喝水聊天打麻将。
”
赚钱了,四个老板分四份一起赚;赔钱亦按比例赔。
这种模式简单,看似公平,但在遇到坎要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出问题。
张勇觉得
“
这样的队伍不能走得长远
”
,
必须要有一个人出头。
《中国企业家》杂志曾讲述过张勇当上经理的故事:一天下午客人走后,舒萍和李海燕同两个姑娘又支开了麻将桌。此时,张勇提出要开个会。女人们战意正酣,没搭理张勇。本来就不喜欢打麻将的张勇,突然把桌子掀了。外人走后,张勇把掀翻的桌子翻过来,脚踩着散了一地的麻将开始开会。张勇说:
“
一间正式运作的公司,必须要有经理,我决定我当经理。
”
张勇的意思是,一家店必须有一个人当主心骨,负责统筹管理火锅店的运营,其他人协调分工,这样才能提高经营效率。
面对这种近乎污辱的逼宫方式,他老婆舒萍不说了,自己人,两个合作伙伴
施永宏
夫妻竟然
都同意了
,
令人意外。
更意外的还在后头。
2004
年,张勇提出让自己的妻子舒萍和施永宏的妻子李海燕离开公司,只做股东。
三年后的
2007
年
他又
让施永宏也离开海底捞,并以原始出资额的价格从施永宏夫妻手中购买了
18%
的股权。
2007
年,张勇夫妇成了海底捞
68%
绝对控股的股东。
当年那次被动的股权转让,也让施永宏
“
如鲠在喉
”
,有媒体曾问及施永宏怎么会同意张勇这种
“
强盗似的豪夺
”
?施永宏回答是:
“
不同意能怎么办,一直是他说了算。
”
《中国企业家》评论道,张勇对待施永宏的做法,让人很容易想到卸磨杀驴。
但当我们把它放到海底捞整体运行的大背景下
,
不难发觉,这样做不仅是
正确
而且是必须
的,因为
在竞争红海的餐饮企业,要想生存下来,经营者必须要有果断的杀伐气质,这样才使企业具有逆天的效率与惊人的执行力。这是
海底捞要想成为一个现代企业
必经之路
,
阿里巴巴对
18
罗汉的创始团队的清退其实也是如此。
所以有媒体评论,
这次事件于海底捞而言,是一场
“
遵义会议
”
。至此之后,张勇对海底捞有了绝对话语权。
要说
的是,
现在的海底捞
除了张勇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
,
近年,另外三名创始人也悉数回归海底捞,舒萍和施永宏担任公司执行董事,李海燕担任监事。
三、并不顺坦的扩张之路
简阳大本营稳住了,张勇
也独揽大权,他又开始了别的心思
。
1999
年,一位西安顾客
在
海底捞用完餐后被
其
服务打动,鼓动张勇把海底捞开到西安去,并在第二天为张勇买好了前去西安的车票。
于是
海底捞走出简阳的第一站,选在了西安,因为西安那边有人愿意和海底捞合作。
但
合作
后的西安
海底捞头几个月接连亏损,眼看
母公司简阳
辛苦积攒下来的老本赔个精光。
在犹豫着还要不要继续往那边注资时,一个
年仅
21
岁的曾经的优秀服务员杨小丽
站了出来,主动要求去西安。经过慎重考虑,张勇答应了杨小丽请求,同时
断臂求生,
果断
要求合伙人撤资
。
被充分放权的杨小丽带着创业般的热情来到西安。
发现那里
还是没人知道海底捞。急的实在没办法
的她
只能印了一摞海底捞的小广告,四处张贴。谁料却被城管抓起来了,营业执照被没收,还要
交
600
元罚款。开张
3
天,只做了
3
桌生意
的
杨小丽在城管那里哭了四个小时,最终被放了。
广告不能贴,他们就抱着保温壶四处给人送豆浆,到公交车上给人推销,直接到街上抓客人。就这样一桌桌的从街上硬拉来了西安海底捞的第一批顾客,只要客人进了店,海底捞的
“逆天”服务就不难让人“上瘾”。就这样,短短两个月,海底捞奇迹般的扭亏为盈了。进了店的顾客对海底捞的特色服务也很买单,就这样海底捞在西安站稳了脚跟。
(
海底捞高度背后的温度与制度:
200
亿营收
1400
亿市值
2019
年
06
月
10
日 新浪财经综合
)
随后两年,
海底捞
开始了
异地复制
,
首先瞄准了北京
。
可
海底捞刚进北京租第一家店面的时候就被骗了
300
万,那是当时张勇所有的现金,
可
对方
据称有强劲的
背景,
在京城这个人脉背景深似海的地方,像他们这些小百姓是绝对不能指望
这笔钱
会讨
回来
的
。
当时负责的主管经理急得两天吃不下饭,
甚至
想要找黑社会出面解决。张勇听说后
给他打
电话说,你们就值
300
万?干点正经事吧。张勇
后来对媒体
说:
“我当然心疼,那是我们当时所有的现金。不过,我真没怨他。因为我去租,不也要受骗吗!”
2011
年,张勇开始引进日本经营之父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
,
这
是关于公司组织架构的哲学。将整个公司细分成所谓
“阿米巴”小集体,并以量化赋权的形式,委以各个小集体经营责任,在模块化组织架构的同时,培育出更多具有经营者意识的领导者。
按这样的理论,
海底捞将旗下的底料加工、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门店装修、餐饮人员培训等全部分拆。
很快
成效立马显现,自
2011
年以后,海底捞的异地开店速度大增。
(
海底捞,护城河和天花板你更看重谁?
2018-05-29 22:18:04
来源:
智通财经网
)
据亿欧数据,
2011
年,海底捞门店数量为
44
家,到
2012
年,海底捞门店数量为
70
家,一下子新增了
37
家。
之后中间经历了
“三公消费”限制政策出台、高端餐饮遭受重创,但海底捞仍然屹立不倒。
截至
2018
年底,海底捞有餐厅
466
家,包括
430
家境内餐厅及
36
家境外餐厅,均直营。
2017
年起,公司加速开店,
2017
年新开
98
家,
2018
新开
200
家(关店
7
家),预计到
2020
年,将超过
900
家餐厅。
而门店扩张的重点就是二三线城市,
2018
年二三线城市新增
135
家门店,占海底捞全年新增门店的
67.5%
。
1994
年
-2004
年,海底捞只开设了
8
家门店;
2004
年
-2017
年,海底捞共计开设了
273
家门店;
2018
年,海底捞开设的门店共计已达
320
家,大部分在中国大陆,几十家门店走出海外,
2018
年单年计划新开设约
200
家门店。
海底捞有多赚钱?
2018
年
9
月
26
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开盘即大涨超
10%。
公开财报显示,
2018
年海底捞
466
家门店收入
164.9
亿,平均每家店月收入
295
万元;净利润
16.49
亿,同比增长
38%
。营收主要还是靠堂食,占到
97.2%
。外卖业务只占
1.9%
,同
2017
年比还下降了
0.2%
。
那单店的具体情况又如何?
根据财报数据计算,
2018
年一线城市同店(经营超过
360
天的店,全国共
145
家),单店平均月营业额超过
500
万元;二线城市
484
万;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是
357
万。算上新店(一共
430
家),单店月营收额一线城市
317
万;二线城市
314
万;三线及以下城市
241
万。这样的盈利水平,业界堪称经典。
据蛋解创业编辑部了解,一般情况下,在一线城市,一家独立运营的
1000
平米的火锅店,月营收能做上
200
万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海底捞新店
1—3
个月内实现盈亏平衡,
6—13
个月可以收回前期的支出成本,进入到稳定的盈利情况。海底捞开一家新店的成本在
800
万
—1000
万元左右。
海底捞凭什么做到这些的呢?
海底捞创始人施永宏曾揭秘,在海底捞开业之初,就根据客户的五大感受
——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制定了五大产品。这五大产品分别是环境、味道、菜品、价格、服务。而这些产品,实际上就是基于用户与海底捞可能发生触点的前提中总结出来的。
(
海底捞做到了这三点,于是破解了餐饮企业的上市难题
2018
/0
9/27
盒饭财经
企鹅号
)
这几点中关于环境,目前各大餐饮业选址上实际上看不出明显差异,竞争的原点就集中于后四项。其中味道、菜品与价格是一家餐饮企业赖以立足的基础,而服务则是蜕变升华的关键。今天提到海底捞,其优良的服务似乎成了最好的标签。但人们去一家火锅店,其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吃,也就是说,味道菜品至少是吸引它去的基础。具体到海底捞而言,如果其服务堪称
100
分的话,那么菜品味道如果没有
90
分,别人也不会一遍遍乐此不疲。所以
对于餐饮行业来讲,
能
让客户
回头
的第一位因素
一定
是
菜品和
口味。
而菜品味道由于属于人为操作,随着海底捞的全球扩张,怎样做到扩张的同时还能保证菜品味道的一致,也就是标准化复制,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首先
巧妙定价
牟取厚利
这张表
统计于
2010
年
的
北京地区
。
经
大致测算
,
海底捞的菜品平均毛利率超过
8
5
%
,但是顾客并不感觉贵,这是由于一些巧妙的定价策略在使力。
大致说来,
对于大众熟悉的、敏感类商品,采取低毛利定价;对于大众不熟悉的、非敏感类商品,采取高毛利定价。这种定价策略的目的是
——把顾客对熟悉商品的低价好感,转移到企业的大多数商品的放心采购上。
具体说来就是,
以竞争为导向的定价法则来应对,把和对手特色产品类似的自己的产品,以明显低于对手的价格定价,从而
抢
回顾客,在此期间,其他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
(
复盘海底捞的历史和其
6
大成功要点
运营派
朱小磊
2018-09-2
)
其次
在菜品口味和品质上,海底捞的供应链几乎做到了极致。
在大家都在比拼口味时,海底捞另辟蹊径做服务,做食材、底料供应链,靠着多年经营积累起来,建立起壁垒。
海底捞供应体系多靠关联方完成。食材环节:扎鲁特旗为海底捞专门提供优质牛羊肉,蜀海供应链已衍生至为七天便利店、九毛九等热门餐饮与便利店提供食材全案总包。海底捞介绍,其仓储服务、物流服务及食材供应由张勇成立的独立专业化公司蜀海集团负责,
2015~2017
年,双方关联交易额分别为
14.4
亿元、
18.5
亿元、
26
亿元。
同样由张勇成立的颐海集团向海底捞供应零售产品和即食火锅产品等,
2015~2017
年关联交易额分别为
4.4
亿元、
5.9
亿元、
9
亿元。
而
颐海国际
甚至
早于海底捞在港股上市。目前颐海国际暂时以
7.9%
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颐海国际作为海底捞的供应商,在战略布局上具有协同效应。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及施永宏控股
7
家公司间接控制
8
家有代表性的产业上下游公司,完成了对火锅全产业链
7
大环节的布局。包括:调味品、食材、供应链、技术等等
。
可见,
海底捞涉足了整个火锅产业链的上游,包括食材供应、底料供应、人力资源、装修等,每一环节都成立了公司独立运作。
而这种
全产业链
布局
,在保证菜品口味和品质的基础上,
也确保了
原材料成本最优,
这使得海底捞不再
仅是一家连锁火锅店,而是扎根于整个火锅产业链的集团。
也就是说,其利润已不再局限于下游的火锅餐饮服务,还有上游的
底料
与
食材
等原材料
供应
,
而据行业人士分析,这些领域也有可能涌现现象级企业。这
是海底捞
拥有
核心竞争力的
又一方面
。
海底捞核心竞争力的第
三
个维度便是低租金
财报显示,海底捞房租成本只占
4%
。一般行业共识的合理房租成本占比在
20%
以内。
即使闻名如
麦当劳,一家
300
平米门店对应的年营收在
900
万元左右,
其房租
也就是
3
万元
/
平方米,租金应该占到
7—8%
之间。
也就是说,海底捞的房租成本比麦当劳还低。他们对物业方的议价能力非常强,是物业方请进来的对象,另外超高坪效也降低了租金占比。
概括起来,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我们肉眼所见的优质服务,而是靠着全产业链保证菜品品质和低成本,高人工成本前提下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保证优质服务,低租金保证净利润,这三维一体搭建起来的护城河。
(
海底捞
“
骗局
”
:年赚
165
亿靠的不是服务,解密暴利与亏损的真相!
2019-06-09
来源:蛋解创业(
ID:manjiechuangye
)作者:蛋解创业编辑部
)
供应链完整保证了菜品质量和规模复制的成熟度,租金的压价低保证了成本控制,巧妙定价造成的厚利保证了经营盈利水平的稳定,所有这些构建了一个餐饮企业在红海竞争中赖以立足的根本,但要想壮大,蜕变,甚至脱颖而出,一跃为行业龙头,那就还需要最关键的一项:服务。
关于海底捞的服务,充斥着大量的段子,这些或真或假的故事叙述,将一家以赚钱为最终目的的企业塑造成了餐饮界的《读者》与《知音》,不能不说,这种病毒似的情感传销赋予了海底捞最具特色的企业标签文化。关于这些段子,我相信只要对此感兴趣的,一定见过许多,这里也不一一重复了。我们想问的是,像这样的服务,从本质上讲,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没什么门槛,也就是说,其他的企业只要想学,应该都能做到
,可为什么只要海底捞把它坚持下来,并做到了极致呢?
一种说法是,对员工像
家人。
海底捞
是从四川起家的,它的员工大多
来自四川农村,初入城市
的他们什么都不懂
,
据说
海底捞在培训他们时,还要教他们怎样看地图
、
用
冲水马桶
、
坐地铁
、
充公交卡
等等这些城市基本生活样式。
还有媒体人写到
,海底捞在北京给员工租四环内的好环境小区作宿舍,还专门雇阿姨帮员工洗衣服、换床单、打扫宿舍。在北京冬天的时候,公司还给配发暖水袋,晚上甚至有专人把热水灌进去。
(
复盘海底捞的历史和其
6
大成功要点
运营派
2018-09-27
朱小磊
)
另外
海底捞的服务员,很多都是员工互相介绍过来的关系户。这种
很容易招致
拉帮结派
的
招聘方式
令现代企业唯恐避之不及,对此
张勇却说
,
“
只有当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真正快乐地工作,用心去做事,然后再透过他们去传递海底捞的价值理念。试想你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工作,自然就很开心,这种快乐的情绪对身边的人都是很具感染力的。
”
(
138
亿美元!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成新加坡新首富!背后原因解读
2019-08-30
)
这些东西似乎确凿证实了海底捞给员工
“家”的感觉,但由于缺乏专门的调查机构调研,只见于媒体人单方面的渲染,说句实话,对此我是难以确信的。那么海底捞员工在这里究竟是不是真的有家的感觉呢?我们看下面这篇报道。
2014
年
11
月,
85
后的年轻人小桑
来
到
海底捞
打工,他想来取经,
日
后自己
开
餐馆。头一个月
他
非常兴奋,觉得海底捞的企业文化很好,萌生了索性在这里干下去的想法。
可两个月后,拿到了中级资格证
后
辞职了。最初与小桑一起分配到店的一共有五个人只两个月,他们相继离开了海底捞,
他
是最后一个走的。不仅如此,在去年年末,他所在店上菜房的员工一口气走了
2/3
。目前,在海底捞,入职三个月内的新员工流失率几乎达到了
70%
。
小桑
有怨气,他问:海底捞不是家文化吗,为什么他感受不到温暖,只看见山头林立,新人没有上升空间还要被压榨
?
在
听完
记者讲述的
小桑的故事,张勇摁熄了烟头。
“家文化本身是他们的想象,是媒体、
(
黄铁鹰
)
教授还有我们员工自己想象的”。
员工都以为张勇善良,会拉着他的手哭着表达感激。
“我说拉倒了,你去看一下《资本论》,就知道我是怎么剥削你们的。其实我一点都不善良,算账很清楚。我只有把账算清楚,你一个农民才可能在北京买房子。现实是残酷的,我不能天天靠理想过日子。我得打竞争对手,我得想办法让客人来吃饭,我得赚钱
!
不赚钱,我死了你也死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虽然烦感别人将
海底捞
称为家文化,但
2014
年初,
张勇
做过一个内部讲话,题目就叫《好想有个家》。他在讲话中传达了一个意思,希望海底捞的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挣到足够的钱,可以在城市里买房子安家落户,把孩子接过来。为此,张勇要求人力资源部为员工提供如下服务:帮助员工组织团购,尽量帮助安排员工子女入学,尽力帮助员工买家居装修中省钱和保证质量。
虽然自称在剥削员工,但是讲话中,张勇说得动情:
“我们现在要努力,千万不要在离山顶只有一公里的地方倒下。相信我,
(
如果放弃了
)
大家终有一天会愧对我们留在老家的孩子,而且会难以咽下这份苦果。”
这段讲话中有三个提示:海底捞的员工依然以欠发达地区、进城务工人员为主体
;
海底捞希望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尊严与幸福
;
在张勇的脑海中,家是一个一个以员工为圆心的小的实体单位,海底捞则更像是帮助他们实现建家理想的平台。“对于高科技公司的员工来讲,他们是追求幸福,但是我们的员工根本就不是追求幸福,我们追求的是做人的起码尊严。”张勇说。
(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残酷的内部淘汰
从来不是家文化
赢商网
http://www.winshang.com
2015
年
04
月
22
日
08:13
来自:《中国企业家》杂志)
张勇所言不虚,在他从美国考察回来后,推行
计件工资
与
末位淘汰制
。
有接近海底捞人士观察到,末位淘汰之后,店长之间、店与店的气氛变了。
海底捞里不仅不再有
“家”的感觉,反而更接近华为的“狼”文化,
人人自危。
也许这才是海底捞员工真正的生存现状,与听来相比,读来有些残酷,但可能更接近于真相。
海底捞
把这种
服务态度
一以贯之到底的
结果
的背后
,
是其成熟的
人力资源制度体系
在
支撑。
海底捞服务的底层逻辑绝不仅仅是服务员的培训,而是一套完整的管理和人才激励机制,
为此
还
专门成立
了人才培养中心
——
海底捞大学。
海底捞大学为门店储备干部,只培训大堂经理或店长,员工需要脱产培训,大堂经理
5—7
天,店长
2
周,主要学习制度制定和实操案例。
它
是一个流动班级,哪个地区学员报名满足数量就去哪里开班,这是每个从基层做到管理的员工必须经历的过程。
它对基层员工有一条明确的晋升路线,在这里,员工能看到自己的未来。
海底捞采用扁平化管理方式,门店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甚至连服务员都有自主权,可以自己决定对消费者免单。这样分工能够调动门店的积极性,更好地为顾客服务。而海底捞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大致为以下几点:
1
、只做直营;
2
、抱团小组;
3
、员工
“
计件工资
”
;
4
、师徒制。
另外,海底捞信奉
“
双手改变命运
”
,对于店长薪酬的方案完整的呈现了企业的价值观。
(
海底捞
“
骗局
”
:年赚
165
亿靠的不是服务,解密暴利与亏损的真相!
2019-06-09
来源:蛋解创业(
ID:manjiechuangye
)作者:蛋解创业编辑部
)
四、海底捞未来的不确定性
张勇说,
“别人都以为现在海底捞很好,可是我却常常感到危机四伏,有时会在梦中惊醒。”
服务成为海底捞无往不利的利器,同时也成为其经营过程中难以卸却的沉重负担。
通过招股书的数据分析海底捞的成本结构,并将其与另一家火锅品牌呷哺呷哺对比。
我们发现,数据也证实了差异化的服务给海底捞带来了的成本压力。
光人工成本一项,二者相差
5.5
个百分点,在利润普遍不高的餐饮行业,这个差别有时就是致命的
。
另外,海底捞包打天下的服务能不能足以抗衡消费者日新月异的口味变化也是个问题。
口味流行就是多变的,而变化到来时最成功的企业也难以对抗。在口味高度分散的中餐里,流行更是难以捉摸。目前规模最大的海底捞在整个中餐业的份额也只有
0.3%
。
2017
年,海底捞净利润
11.94
亿元,超过全部
9
家大陆上市餐饮企业利润总和。海底捞业绩一骑绝尘,其地位看似稳固,然而实际上,已有众多火锅店从细分品类的市场切入。典型的有主打特色菜品的毛肚火锅,以及正在各地快速兴起的网红火锅。
根据美团点评以及中国烹饪协会的调查,
2017
年消费者更喜欢“甜鲜”或“咸鲜”的口味,而麻辣首次被挤下最喜爱口味的榜首。这对主打川式火锅麻辣
口味
的海底捞来说是个不太好的信号。
(
千亿海底捞,会成为下一个俏江南吗?
创比特
2018-10-06
)
在我们说完了作为一个企业的海底捞后,再说说它的老板,原籍四川,现在可能已是新加坡人的张勇。
张勇,
14
岁的时候就把卢梭、尼采、柏拉图、孟德斯鸠等西方哲学家的书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甚至把《第三帝国的兴亡》读了
3
遍,不管是否看懂,他竟有耐心看完《上帝死了》这样的书。黄铁鹰问他:
“
这些书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
张勇说:
“
天赋平等的人权和尊严。
”
我们看到,就是这个口称天赋人权的老板,竟然当众踢翻了妻子与别人的麻将桌子,踩着麻将开会,做大后一脚踢开曾患难与共的创业兄弟。
他曾
有一次被问到,有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什么。
他
答,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善良吧。
而在前面接受企业家杂志采访时公开声称,我一点儿也不善良。
海底捞北京开店被骗
300
万,执行经理想喊黑社会,张勇亲自打电话劝止, 同样是他有一个段子
,是说当年海底捞在某商场有家店跟旁边的餐馆起冲突,员工打了起来,恰好张勇来店里看到,他二话不说拿起椅子就冲上去了。
同一个人,在公开场合,以几乎完全对立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很难判断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我们认为,都是真的。平等与专横,看是为了谁;冲动与理智,看是在什么场合。
至于对员工,所谓的家还有温暖,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媒体人的无端生化。从社会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张勇,非常了解这些农村地区出身的打工者最需要的是什么,先是生存和尊严,再是公平和氛围。简单来讲,一是要有不输人家的工资待遇,二是有着看得到希望的上升渠道,这一点海底捞做的很好。
海底捞从一个偏居一隅的火锅店到世人瞩目的上市大企业,它亲身经历了从家文化到狼文化的蜕变,预示着在海底捞所看到的所谓的贴心服务不再出自本心,而是标准的商品标签。它再次证明,海底捞风靡海外的服务风范不是出于人性的醇厚本身,主要是一种商业行为,这是因为人性本身是靠不住的。
有人说,海底捞
的成功是因为抓住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场合属性
,
我觉得它更多的是显现了现今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尴尬。为了生存,在外面,我们像狗一样俯首帖耳;为了生活,在家里,我们像狗一样忙碌不停。无论在哪里,我们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奴才。只有来到这里,我们才能感到某种
被重视感和被信赖感
,
还有久违的
归属
与满足,正是这个陌生的人,给了人们所期待的遥远的温暖。
所以人们常来。其实大家都知道,这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