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网易插队京东,中概股为何抢着回娘家
港美股 · 流云 · 2020-06-02 · 股权代码:
中概股加速回港,网易京东领衔。
中概股加速回港,网易京东领衔。
据市场最新消息,原计划在京东后上市的网易,将抢先一步在下周二至周五(6月2日至5日)公开招股,预集资20亿至30亿美元(约156亿至234亿港元)。而京东仍按计划中的6月8日至11日公开招股,预计筹资目标最多为30亿美元,两宗交易共计可筹资50-60亿美元,将成为今年以来香港资本市场规模最大的交易。
一、为什么网易京东要二次上市?
上市最首要的目的当然还是融资。
虽然像网易京东这样的大公司看起来应该是不太缺钱的,截止2020年Q1,网易账上现金91亿元,京东账上现金459亿元,但其实他们也不容易。
先说网易,网易的核心主业游戏已显露增长疲态,特别是手游有放缓迹象。并且国内手游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腾讯这样的竞争对手,还有字节跳动等新对手加入战局。一季度网易手游同比增长11%,市场份额环比下降3个百分点至17%。
海外市场网易游戏似乎捷报频传,但其实也才刚起步,收入占比总游戏收入比重只有10%,还需要大量的投入。
网易对内要遏制手游市场份额下滑,对外要开拓海外游戏市场,另外加上网易有道继续烧钱,网易云音乐要争夺昂贵的版权,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再说京东,虽然一季度京东因着自营和自建物流的能力将疫情的影响降至了最小,但京东整体的经营现金流却转负,原因是因为疫情期间对商家的扶持。京东方面表示是为了尽快帮助中小商家缓解运营资金的压力,京东主动加快了对供应商的结款周期,还向供应商提前预付了大量的货款。
除了疫情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拼多多的出现,电商的下半场是关于补贴和下沉的硬仗。
近期的「618年中大促」,京东已经打出了「超级百亿补贴」要搞一波大事;而苏宁直接点名京东,宣布启动「J-10%」省钱计划,直接「茬价」头部单品,部分品类比京东「至少低10%」,称要「击穿所谓的超级百亿补贴」。
竞争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和残酷,电商平台还是逃不过砸钱补贴以争抢市场份额和用户粘性的下半场。
另外京东零售CEO徐雷曾经明确表示,「下沉新兴市场」是2020年京东三大必赢之战之一,京东的目标是「未来三年,在下沉市场再造一个京东」。
京东需要足够的资金储备,才能一边打硬仗一边扩张边界。
融资需求以外,与港股、A股的同类型企业相比,美股上市企业的市盈率相对较低,二次上市有利于市场对企业进行价值重估,也加深中国居民对公司的了解,更有利于公司业务。
前面阿里巴巴的成功回归,已经起到了示范作用。
2019年11月,阿里巴巴港股上市募资约880亿港元,这一数字已是2019年度港股市场个股的最大募资额,但在招股阶段依旧实现了41.44倍超额认购,并且因为认购火爆,阿里巴巴提前半天结束了机构认购。
当日,阿里巴巴以187港元开盘,较发行价176港元上涨6.25%,市值达4万亿港元,超过腾讯成为港股市值第一。此后股价一路上扬,并于2020年1月14日创下227.40港元的历史新高,后因疫情影响中断了上涨势头。但目前,阿里巴巴港股股价依旧维持在190港元左右,且交易额一直在数十亿量级。
阿里巴巴回港的优异表现,让更多中概股也跃跃欲试。
二、中概股的归潮与归巢
除了网易,京东,后续预计还有其他中概股正在排队准备回归。
回港是中概股给自己的一条退路。
如今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对中概股来说都存在太多不确定性,从中美贸易战开始,就已有苗头。
而今年4月瑞幸咖啡自曝造假更是火上浇油,在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下,针对中概股的做空接连到来。爱奇艺、跟谁学都陆续成为目标,而好未来则自曝轻课业务涉及销售数据夸大。
一时间,中概股人人自危。
而在本月21日,美国政府更是亲自下场,把中国公司在美上市的门关了大半。
美国参议院最新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规定,连续三年未能遵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的审计要求的公司,将被禁止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
法案中特别规定,会对外国公司的会计底稿进行审查。该法案的发起人约翰肯尼迪表示,此前美国会计监督委员会无法检查在中国内地或者中国香港地区注册的公司,他表示这个惯例将被改变。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PCAOB)在去年列出了一个名单,指出最近2年拒绝接受PCAOB检查的境外上市公司,在241家公司里,有11家来自比利时,93家来自中国香港,137家来自大陆。
这样的针对性已经足够明显,对比阿里巴巴在港二次上市大受追捧,中概股随时有被摘牌的风险。一边是瑟瑟发抖一边是欢天喜地。回娘家,它不香吗?
并且娘家人也一直在为中概回归忙碌操办。
A股方面:
4月27日,国内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已正式启动,创业板成为了自科创板之后第二个试点注册制的板块。
4月30日,证监会公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调整了已境外上市红筹企业在境内股票市场上市的市值要求,大幅放宽海外上市的VIE架构企业回归A股的门槛,为海外中概股回归A股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港股方面:
2018年,港交所推行上市制度改革,放开对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的限制,为互联网企业赴港上市创造条件。此外,港交所还修改上市规则,允许内地企业以第二上市形式在港挂牌。
5月18日,恒生指数公司宣布同股不同权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正式被纳入恒生指数、国企指数选股范畴。
一系列宽松政策为中概股回归创造了条件。
至于为什么不去A股,都选港股?
主要还是因为对回港二次上市的企业,港交所在申请流程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便利:
网易京东上市传言到落地,不过短短数月时间,若在A股上市,时间周期就要拉长很多。
比如360通过私有化后回归A股主板,从私有化成功至A股挂牌,经历了一年7个月,这其中还不包括筹备私有化的时间。
另外虽然目前已经可以保留红筹架构回归A股科创板,但流程上还是比较繁杂,并且对公司市值、所属行业、公司地位等方面有所要求。
当然在上市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A股已经可以作为其中一个选择,不排除之后有能力兼顾3地市场的大公司考虑再在A股上市。
三、不仅中概股需要港交所,
港交所也需要中概股
从过去阿里巴巴无法在港上市,无奈转站美股,到今天中概加速回港,这中间可以看到港交所做了很多努力和改变。
在2017年,香港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还表示,没有让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重大的错误」。
港交所的改变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吸引更多的新经济公司进入香港的资本市场。
此前,港股市场结构趋于僵化,企业类型集中在金融、地产,拉低了整体的估值和活力,新经济几乎只靠腾讯支撑。
自我革新之后,港股市场的活力有了很大变化,随着阿里巴巴的二次上市,新经济股的呼声更强了,老旧的恒指也在最近跟着做出了改变。未来更多新经济在港上市,然后进恒指,进港股通,也能够优化港股行业结构、提振港股整体与相关行业估值、提高交易活跃度。并且上市公司数目增加及成交金额提升也利好港交所结算收入和影响力。
从结果来看,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其实是一笔互惠互利的好生意。
2019年,港交所成功蝉联全球证券交易所募资额冠军,其中阿里巴巴二次上市功不可没。若去除阿里巴巴的募资额,港交所全年募资额约为243亿美元,低于纳斯达克、纽交所、沙特阿拉伯证券交易所及上交所。
因此,不仅是中概股们需要通过二次上市再次融资,港交所也需要大型企业的IPO来刺激市场。作为世界价值洼地的港股,也不想一直是价值洼地。这也是港交所为中概股二次上市大开方便之门的原因所在。
日前,港交所刚刚宣布行政总裁李小加将于2021年10月离任,这位推行了同股不同权改革、迎回了阿里巴巴、推动了中概股二次上市潮的港交所掌舵人即将谢幕。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港股市场以及全球资本市场格局,都将因为他的与时俱进,大胆变革受到的长远影响。
四、结语
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美国上市环境逐渐恶劣,对中概股并不友好。反观国内市场,一系列制度优化都在和优质的中概股们说「欢迎回家」,就差直接生拉硬拽。
在这个时点,中概股的回归潮,看似受到了瑞幸造假的后期发酵的影响,但背后是多种因素的混合,即使没有瑞幸造假事件,中概股的回归也是大势所趋。
而且讲道理,现在中国国力日渐强大,经济实力日益发达,若是条件允许,谁不想在自己家门口上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