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棚改结束,别墅还能当白菜卖吗?
其他 · 丫丫嘉欣 · 2020-05-11 · 股权代码:
买房也是一场赌局
古代农业社会
,
良田是一切财富的基础
。
宋朝由于不抑制兼并
,
贫富差距悬殊
,
富人往往有钱又有田
,
再加上当时货币流动性很充裕
,
富人圈炒田成风
。
王安石在考上进士后
,
曾经在浙江鄞县主政
,
想干出一番业绩的他瞄准了当地的东钱湖
。
这个湖年久失修
,
周边大片的土地被湖水侵蚀
,
成为劣田
。
假如可以进行系统的治理
,
不光附近的几千亩劣田变成良田
,
鄞县的十几万亩农田也会受惠灌溉效率提升
,
大大提升全县的产出
。
但是要做成这件事情
,
是要钱的
,
光是这些劣田的田主出钱
,
还不足以完成治理
。
而鄞县的其他良田主
,
由于灌溉效率提升利好的是农户
,
与田主无关
,
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出钱
。
于是王安石就想了一个办法
。
他先是放出消息
,
说东钱湖整治
,
附近的劣田会变成良田
,
但是其他的良田由于湖水的浇灌
,
反而会变成劣田
。
消息一出
,
大家议论纷纷
,
再加上当时暴雨连连
,
湖水溢出堤坝
,
倒灌良田
。
拥有大量良田的田主坐不住了
,
争先恐后的抛售良田
,
良田价格大跌
,
市场变得谨慎
。
这个时候
,
王安石反而将那几千亩劣田收回来
,
按良田进行抵押
,
拿到钱后再大肆收购其他的良田
,
一倒一卖之间
,
钱到手了
,
东钱湖也有钱治理了
。
后来
,
东钱湖成功治理
,
整个鄞县的产出大大提升
,
良田价格恢复
,
王安石政绩也得到肯定
。
2016年以来
,
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141万套
,
已超额完成
“
十三五
”
2000万套棚改目标任务
,
4600多万居民改善了住房条件
。
未来
,
城市更新更多的是通过老旧小区改造
,
比如说翻新小区的道路
、
绿化
、
生活配套设施来进行
。
"
以房换钱"的棚改要结束了
,
房地产
未来会怎么样
?
一
、
棚改
2012年开始
,
房地产
土地出让收入开始回落
,
商品房待售面积开始爬升
,
全国范围竣工加上待建的库存数量高达130亿平米
。
当时
,
理性的地产龙头万科
,
甚至在其年报中作出"房价快速上涨的时代已经结束"的判断
。
然而
,
棚改出现了
。
2014年
,
央行创造了PSL
(
抵押补充贷款
)
,
为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低息
、
长期贷款
,
然后国开行贷款给各地政府
,
用来购买棚户区破旧的住房
,
换取其下面的土地
。
棚户区随后被拆除
,
拿到货币补偿的棚户区居民去购买库存的商品房
。
简单来说
,
就是政府给你钱
,
将你住了多年
,
残破不堪的老房子
,
换成新房子
。
国家的本意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善居民住房
,
然后实现楼市去库存
。
刚开始
,
棚改只给拆迁户安排安置房
。
到后来迫于
房地产
库存压力
,
棚改开始实施货币化安置
,
直接给拆迁户发钱
,
拆迁户可以用拿到的钱用于购买新房或者二手房
。
甚至
,
拆迁户还可以将这笔钱作为首付
,
加杠杆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
。
于是
,
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买房运动就兴起了
。
仅2016年
,
棚改货币化安置可以从市场上购房2.5亿平方米
。
当年全国住宅销售面积13.75亿平方米
。
房价在强大的购买力支撑下
,
开始疯狂上涨
。
比如说深圳的房价
,
从2013年25000元/平米左右的均价
,
上升至2016年45000元/平米左右
。
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房子
,
从无人问津
,
到供不应求
,
价格也是蹭蹭上涨
。
棚改的出现
,
不光重新定义了房价
,
顺便也重新定义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江湖
。
高负债
、
高周转
,
深耕三四线城市的恒大
,
碧桂园
,
纷纷弯道超车
。
而谨慎的万科
、
保利们
,
则错过了这次盛宴
,
退居二线
。
无论是销售额
,
还是销售面积
,
碧桂园
、
恒大
、
融创都后来居上
,
超过了万科
、
保利这些昔日的龙头
。
然后
,
房企的业绩
,
也最终反映在了股票上面
。
现在回看2016年
,
即使
碧桂园
、
恒大的股价上涨了几倍
,
但是从估值来看
,
依然不贵
。
碧桂园
的股价
,
从1.6港元上涨到10港元
,
PE仍然是5-6倍
二
、
内房股
2017年
,
内房股集体暴涨
,
南下资金抢夺定价权只是一个表面原因
,
背后更主要的逻辑在于多重预期差叠加带来的价值修复
。
比如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差
。
从2011年开始
,
无数的国外资本和国内媒体
,
都根据租售比
、
需求
、
人均收入等数据
,
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
,
认为房价要崩盘
。
比如说对于企业经营模式的预期差
。
在资本的眼里
,
当时最受欢迎的不是恒大
、
碧桂园
这些
,
土储主要位于三
、
四线城市
,
老板又土又没有背景
,
喜欢不计成本融资拿地的开发商
。
而是像万科
、
中海这种
,
土地储备优质
,
管理模式先进
,
经营稳健的"好学生"
。
比如说市场估值方式的预期差
。
在香港
,
像
新世界
地产这种开发商
,
喜欢囤着地不开发
,
所以其周转是非常慢的
,
因此外资就通过NAV的方式
,
给房地产开发商估值
。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当年内房股的估值非常低
,
融创在2011的PE甚至只有2倍
。
当时市场的逻辑确实有他的道理
,
谁不喜欢经营稳健
、
管理优秀的公司
?
但是十年后回头看
,
资本市场忽视了房地产最重要的因素
——
政策
。
十年前的基建投入
,
带来了海量的货币增长
,
同时国家对于资本的控制
,
钱只能在国内转
,
于是房价得到了有力的支撑
。
2014年开始的棚改运动
,
又继续推动了房价上涨
,
看空房价的经济学家纷纷被打脸
:
原来购房需求是可以创造出来的
?
!
于是
,
在拆迁户拿到钱
,
高高兴兴买新房的时候
:
原来被看衰的恒大
、
碧桂园
,
靠着深耕三四线城市
、
高负债
、
高周转的模式
,
销量上实现弯道超车
。
超发的货币
,
源源不断的涌向房地产市场
,
原来觉得泡沫的房价
,
不光没有跌
,
反而涨得更高
,
低价拿地的融创
,
成为了最大赢家
。
外资认为的高周转
、
高负债模式不安全
,
但是在棚改的影响下
,
这种运作反而是成长性最高的
,
根本不能用NAV来估值
。
最终
,
天天喊转折点的王石郁亮
,
最后输给了农民工出身
,
把CFO都气走的杨国强
。
毕竟这些接地气的"土"老板们
,
更了解中国
。
买房不容易
,
投资
房地产
股票更不容易
。
现在
,
国家逐步降低棚改的比重
,
同时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
,
未来的房地产江湖
,
会是什么样呢
?
三
、
变化
假如从市场的角度分析
房地产
,
分析维度无外乎
资金
和
人口
。
从资金的效率来看
,
钱不应该流向房地产
。
一些人少房多的城市
,
租赁需求本来就少
,
假如一套房子既没有租金
,
还要支付各种税费
、
管理费
,
房价还不涨
,
投资者还愿意持有吗
?
投资逻辑换到需求最旺盛的地方
,
比如说深圳
,
也同样有问题
。
目前深圳的租售比大概在80倍左右
,
以华润城二期为例
,
一套1500万的房子
,
月租大概是15000元/月
,
租金
,
因此投资者之所以投资房产
,
看中的无非是其房子背后的涨幅
。
我们来算算一套房子
,
5年后不同的涨幅
,
对应的回报率
。
假设我们要买一套500万元的房子
,
按3成首付
,
5.9%的年利率计算贷款
,
则每月偿还本息为20759元
,
5年后支付的投资额(首付+利息)约等于274万元
。
我要获取10%的年化回报率
,
扣除利息后
,
5年的房价要到766万元
,
也就上涨53%
,
才能满足要求
。
再进一步假设这个回报不是我精心选对楼盘带来的
,
而是全深圳的平均水平
,
那么意味着深圳的均价要从目前的62000元/平米
,
上涨到95000元/平米
。
这个均价有点夸张
。
(当然一线城市的
房地产
还是会涨
,
快慢而已)
过去10年
,
中国房价之所以不会出现像日本
、
美国那样的崩盘情况
,
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家在放水之余
,
资金严格管控
,
同时国内股票市场又没有赚钱效应
,
所以资金拼命的挤到房地产的池子里面
,
不断推高房地产市场
。
但是从今年开始
,
京东
、
网易
等优秀的公司
,
纷纷回归到香港市场
,
投资者可以通过
港股通
进行投资
。
未来
,
部分聪明的资金
,
是否会离开
房地产
,
去资本市场寻求更高的回报率呢
?
从人口的角度看
,
问题也不少
。
无论是出生率和婚姻登记率
,
都从房价飙升的2015年开始
,
逐年下滑
。
未来
,
假如结婚率和出生率继续下滑
,
除了少数几个人口仍然在净流入的城市
,
大部分城市的购房需求将大概率减弱
。
从政策上来看
,
政府也在逐步退出棚改
,
将货币化补偿改为旧改
。
旧改
,
意味着老房子不进行拆除
,
不补充货币
,
只是将房子的外墙
、
内部网络
、
公共绿化等设施进行翻新
。
和棚改相比
,
旧改同样也可以拉动装修
、
家电
、
汽车等行业
,
唯一的区别是
,
没有钱流入到市场
,
不会推高房价
。
因此
,
从目前的资金
、
人口和政策三个角度看
,
未来的
房地产
大概率是一个"鱼尾"的阶段
:
没有超额利润
,
纯属比拼大家的融资能力
、
拿地能力和项目周转能力
。
也许深耕一二线城市
,
融资利率便宜
,
管理精细的开发商
,
会更有优势
。
当然
,
最后还是要看政策
。
假如政策又来一次"需求创造"
,
前面所有的分析当我没说
。
四
、
总结
曾经
,
宇宙第一房企
碧桂园
的老板杨国强
,
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全部买了下来
,
甚至买断出版方的版权
,
连作者送给朋友的样书都要收回来
。
这本在淘宝一度炒到10万元的书叫做
《
我在
碧桂园
的1000天
》
,
是碧桂园前任CFO吴建斌所写
,
里面写了碧桂园如何不顾一切拿地
,
如何高负债
,
如何重视三四线城市
,
如何不重视资本运作
。
这些行为都不符合投行精英的逻辑
,
但是最后却取得了成功
。
从中我们能看到
,
在中国做
房地产
,
不能光看财务
,
做一个呆会计
。
而是要了解
,
我们国家要的是什么
?
房地产
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
,
注定是要和国运绑在一起的
。
杨国强们之所以成功
,
除了经营管理水平之外
,
更重要的是他们看穿了
房地产
,
敢于重仓押注国运
,
并且赌赢了
。
同时
,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
,
买房也是一场赌局
,
赌注是数十年的沉重贷款
,
回报是几十年的幸福生活
。
这样的赌局其实也挺残忍
。
这也是一场国家输不起的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