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存款增长的动力:生产和投机
其他 · 沧海一土狗 · 2020-04-22 · 股权代码:

如果我们把存款当成居民财富,也会有类似的疑问:明明遭受天灾,为啥居民财富增加了?这是昙花一现的财富幻觉还是可持续的财富增长?这篇文章将把生产和信贷流转结合起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近期,央行公布了一季度金融数据,存款有些反直觉——存款总额增加了8.06万亿,居民部门增加了6.47万亿,而去年同期的增量分别为6.47万亿和6.07万亿。有些媒体拿计算器一敲,一个吸引眼球的题目新鲜出炉:居民报复性存款,每日净存入银行700亿!

如果我们把存款当成居民财富,也会有类似的疑问:明明遭受天灾,为啥居民财富增加了?这是昙花一现的财富幻觉还是可持续的财富增长?这篇文章将把生产和信贷流转结合起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信贷与消费

从直觉出发,人们容易把储蓄作为生产的起点。但现实是反直觉的,这一次,我们从信贷出发,看看会发生什麽。

假设企业部门先从银行获得金额为N短期贷款,然后支付给居民部门金额为N的劳动报酬来生产消费品,这个阶段是消费循环的生产阶段。

一、生产阶段

在生产阶段,银行提供给企业部门短期贷款N,企业部门获得存款N;然后,企业部门雇佣居民部门生产消费品N,居民部门获得劳动收入N,企业部门的存款减少N,居民部门的存款增加N 。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提供了三种视角来观察这个阶段的变化:从生产法的角度看,企业生产了价值N的消费品;从收入法的角度来看,居民获得了价值N的劳动报酬;从支出法的角度来看,企业增加了价值N的消费品存货(投资)。

二、消费阶段

居民部门不可能一直不吃不喝,他们需要消费。假设他们在这个阶段把上一阶段所生产的消费品消费掉,于是得到下图,

在这个过程中,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发生了交换:企业部门的存货变成了居民部门的消费品,居民部门的存款转移到企业部门。企业部门增加的存款正好等于它曾经支付给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假设企业部门0利润),又恰好等于它从银行获得的短期贷款。

如果企业部门把短期贷款还掉,银行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将同时恢复原状。两个阶段下来,系统唯一的变化就是:居民部门提供了价值N的劳动,为自己生产了价值N的消费品,并把它们消费掉。

银行和企业都是生产的组织者,它们是媒介,居民才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疫情期间的压力测试

信贷才是经济生产起点。短期信贷的产生和消失,镜像式地反映了生产和消费,而存款的产生,转移和消失则是另一面镜子里的影像。

这一次疫情就像一次大规模的压力测试。去年十二月和今年一月上旬人们顺利地完成了生产,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幅度抑制了消费

正常情况下,每年一月份银行会新增大量短贷,来助力春节期间的消费循环。今年一月上旬也一切照旧,商家早早准备好了消费品,居民年底的工资奖金也陆续到位,但到了下旬,疫情爆发,为了对抗疫情,大家不得不躲在家里,消费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趴在商家仓库里的消费品形成了存货投资,居民账上没来得及花出去的存款则形成了被动储蓄。居民部门短暂地出现了财富幻觉,但企业部门的流动性却遭遇了严重的冲击。于是,央行不得不敦促银行提供流动性,缓解企业部门的流动性压力——3月份的新增短期贷款达1.6万亿。

居民存款增长的生产性动力

居民存款的大幅增长注定昙花一现,如果疫情持续,居民收入将大幅下滑,居民存款增长也将受到抑制。前文《社融大增对风险资产价格的影响》曾分析过居民存款的长期增长动力,

居民存款增长=企业投资

在消费中断的初期,企业被动投资,存货大幅攀升,对应居民存款的快速增长,但这种增长不可持续。居民存款的持续增长,还需要企业主动投资的增加,而企业投资的增加取决于两个因素:1、企业家的动物精神;2、中长期信贷的支持情况。目前,经济前景很差,企业家普遍悲观,逆势扩大投资的可能性很低,而且中长期贷款也不是特别充裕。

除了企业投资这种生产性来源之外,居民部门还有一种生产性来源,那就是消费。当经济景气时,居民消费意愿较强,举债消费,产生大量的信用卡信贷。这些信贷派生的存款,一部分回流至企业部门,另一部分则留存在居民部门;相反,当经济不景气时,居民消费意愿下滑,银行趋于谨慎,信用卡信贷收缩,于是,企业和居民获得的存款都收缩。

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都是GDP的一部分,它们派生的存款也必然和GDP增速相关性很高,因此,这部分增长动力是顺周期的。

居民存款增长的非生产性动力

此外,居民存款增长还有一个重要的非生产性动力,那就是二手房贷款。

一般来说,如果监管部门放松地产的信贷政策,房价和房贷都会大幅上升,派生的存款也会大量地留存在居民部门。其中,二手房涨价的扩张效应最为明显,居民部门的长期负债和存款同时增加(ps:详细的推导流程见附注)。

为什么说这种增加存款的动力是非生产性的呢?因为它不依赖投资和消费的景气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信贷政策,只要政策足够松,投机氛围足够浓厚,存款就会被源源不断地派生出来。

近期深圳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了一个案例: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房价持续上涨。

深圳的经济增速和北京上海类似,但是,信贷增速和房价数据却发生了背离。这说明:对居民部门而言,“二手房按揭贷款——居民存款”的存款派生链条独立于“长期贷款——企业投资——居民存款”的链条。所以,只要政府愿意放开房地产的信贷约束,居民存款完全可以绕开生产大幅增长。

然而,房贷的期限又都比较长,所派生的存款会长期存在,这一点和短期贷款所派生的存款很不相同。

消费冲击带来的报复性存款会随着消费的恢复而恢复;但炒二手房带来的存款,却不会。

此外,居民存款的另一个来源是政府居民的净转移支付,目前,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就是如此。这个措施也存在较大的约束——政府的杠杆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动居民存款持续增加的因素主要有四个:1、企业投资;2、消费;3、房贷;4、政府对居民直接转移支付。

这些要素具备不同的周期属性,其中,企业投资和消费是顺周期的,只有当企业和居民部门比较乐观的情况下,二者才会源源不断地推动居民存款增加;而房贷政策和政府转移支付却可以逆周期操作。

最近,政治局会议重新提了一下“房住不炒”,继续抑制“二手房贷款——居民存款”的存款派生机制。

现在经济压力这么大,为什么还政府不倾向于用房贷政策拉动经济并扩大居民收入(居民存款增加)呢?这种措施面临两个问题:一、公平的问题,受益的是存量房屋拥有者;二、杠杆效率的问题,新增信贷并非都转化成新增房地产投资。

目前,和居民收入相关的财政支持主要是减税降费。原因在于,减税降费优先保障的是各种企业(还有银行信贷加持),保住了市场主体就保住了主动脉和毛细血管,就可以保住居民就业和基本民生,更好地完成“六保”的目标(要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附注

与二手房涨价相关的贷款存款增长机制:

在初始状态,居民A持有一套价值500w的房子,贷款350w,剩下的部分为权益,居民A的杠杆率为70%;居民B有180w存款,居民X有170w存款;银行有A的贷款350w作为资产,有B和X的存款350w作为负债。

假设房价上涨20%,居民A把房子卖给居民B,并且居民B仍然保持70%的杠杆率。

三方的资产负债表会同时发生变化,居民B持有一套价值600w的房子,贷款420w,剩下的部分为权益;居民A有250w存款;银行有B的贷款420w作为资产,有A和X的420w存款作为负债。

不难发现,房子涨价的幅度为100w,存款增加了70w,贷款增加了70w,居民权益增加了30w,负债和权益正好是按比例增加的,总额等于房价的涨幅。

于是,就有一个大致的数量关系:

房价涨幅*二手房交易额*平均杠杆率=贷款增量=存款增量

四者之间谈不上谁决定谁,它们相互作用,一起被房地产政策和首付比率决定,有相当强的反身性

此外,上面那个公式也能解释一个现象,房价上涨一般会有三个典型的步骤:1、杠杆比率的放松;2、二手房交易额的放大;3、房价大涨。

ps:居民X是剩余存款索取者的角色,他持有的存款可以是个很大的数字。

ps:数据来自wind,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