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科技谋求港股上市,半年亏损52亿,AI的故事不好讲了?
深度 · 包不同 · 2019-08-30 · 股权代码:

路漫漫其修远兮

作者:包不同

来源:观点



在有的人眼里,上市就是他们事业的终点,他们的事业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上市,然后圈钱,跑路,再继续下一个项目。


但对有的人来说这确实一个新的挑战,上市之后管理层所面临的压力将会完全不同。


作为一家新兴的科技公司,其主要业务还是尚未形成盈利生态的AI,旷视科技的亏损是避免不了的,而这种亏损将会持续多久也是个未知数。


AI上市第一股


8月25日晚间,人工智能公司旷视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高盛、J.P摩根、花旗银行为本次上市的联席保荐人。


旷视科技基本上稳了。


在业界欢欣鼓舞之际,总得有人来泼点冷水,冷静下,毕竟上市算不得什么成功,这只不过是另一个开始。


据《证券日报》报道,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锟表示,“AI技术目前还称不上成熟,有翘楚,但能否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尚存疑,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弯道超车也相对较容易。”


旷视科技这个AI上市第一股究竟成色如何呢?


营收


根据招股书披露,2019年上半年,旷视科技营收为9.49亿元,同比增长210.3%,经调整净利润为3270万元,2018年同期经调整净亏损为1.369亿元,此外,旷视科技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的营收分别为6780万元、3.132亿元、14.2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8.8%。


单纯从这个方面来看的话,旷视科技的数据还算亮眼。


实现营收从6780万到14.269亿的跨越仅仅花费了三年时间,不得不说旷视科技确实厉害,但这营收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旷视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7年与2018年,旷视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0.678亿元、3.13亿元、14.27亿元,亏损额分别为人民币3.43亿元、7.58亿元和33.52亿元,亏损持续扩大。


其中亏损额度自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人民币7.289亿元增至截至2019年同期的人民币52亿元,旷视方面称,主要是由于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及持续的研发投资

招股书显示,其在业绩期内,于2016年、2017年、2018年及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毛利率分别约为31 .0%、52 .1%、65 .2%及64 .6%。


据华夏时报,2018年旷视确认收到的政府补贴为9200万元,2016年这个数字只有200万。


数据体现旷视科技的毛利率增长趋缓,甚至有些许下滑,这是否是因为旷视科技的产品技术含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其仅仅几年间建立起来的技术壁垒也并没有那么无法逾越,在巨头入局之后,AI的战局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加上原本就与旷视科技处于同一梯队的竞争对手,在资金方面并没有那么充足的旷视科技想要破局的难度更大了。


据《证券日报》报道,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锟表示,“AI技术目前还称不上成熟,有翘楚,但能否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尚存疑,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弯道超车也相对较容易。”


压力


招股书显示,近3年来,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在三项收入中占比最大。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该项收入为1.68亿元、10.57亿元、6.95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53.6%、74.1%、73.2%。


第二大收入项为个人物联网业务。2016年该项业务收入4900万元,占总收入的72.5%。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的收入分别是1.45亿元、2.7亿元、2.07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46.1%、18.9%、21.8%。


尽管个人物联网业务收入占比最近两年在提升,但相对于城市物联网来说还是比较少的,这意味着安防当前支撑旷视科技的业务,而城市与政府才是最大的买家。


但据《投资者网》报道,旷视科技在安防领域的布局从硬件到芯片再到软件研发等,均是自主研发和提供,除了成本较高外,也曾被指出“技术还不成熟”、“缺乏安防领域的经验”等问题。此外,虽然公司在安防行业发展前景光明,但据《2018年中国AI+安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传统安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仍约为90%,且外界对传统安防企业的忠诚度更高。


如今经济环境处于变化中,除开一线与其他经济强市,其他的城市或许会在决策与支出方面对公司的业务造成影响,而且不可估量无法预计。


谋求上市背后


人工智能自1956年被提出,这已经是第三次爆发了,纵观这波人工智能热潮,毋庸置疑,市场是存在泡沫的。资本在“泡沫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而最终衡量是否“泡沫”的标准是落地的产品。


资本是逐利的,没有看到哪个天使投资人是抱着做慈善的想法投项目,他们都是为了赚钱。


但一个产品或说一个行业从概念PPT到产品再到盈利,这几个流程需要走多久没有人知道。


在产品真正盈利之前,或许割一波韭菜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旷视CEO: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么多钱


  2012年8月,成立之初,旷视科技获得了联想之星天使融资;


  2013年7月,获得创新工场百万美元 A 轮投资;


  2015年1月,获得来自启明创投、创新工场2200万美元B轮融资;


  2016年,获得建银国际、富士康集团融资。在2016年底完成新一轮的1亿美元融资后,旷视科技的估值已至20亿美元。


  2017年10月,旷视完成C轮4.6亿美元,由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领投,蚂蚁金服、富士康集团战略领投,当时这一数字打破了国际范围内人脸识别领域的融资纪录。


今年五月份,旷视科技获得7.5亿美元的融资。而这距离其上次融资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间隔。


在这期间,旷视科技也曾谋求上市。


据第一财经网,早至2018年初便有风声称旷视筹划赴美股上市,怎料国际关系波诡云谲,旷视改道港股的消息随之见诸报端。在此次招股书真正落地之前,旷视早期投资人已率先实现退出。


为何这么着急上市,难道是因为一级市场的股市讲不好了,没人愿意捧场?跑去谋求二级市场的支持?


李易曾有过这样的表述:投资往往跟着泡沫走,泡沫的背后是投资人击鼓传花式的游戏,伴随震撼人心一阵响过一阵的鼓点,估值就这么一轮又一轮地水涨船高起来。


风险依旧


旷视科技所面临的风险不在于自己,而在于行业的日新月异,快速迭代。公司经营所处行业日新月异,经营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且在多个主要业务领域面对竞争。


巨头入局对旷视科技来说也并非是个好消息。


研发支出方面,根据招股书,2016年-2018年,旷视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7816万元、2.05亿元、6.13亿元,近三年研发支出占当年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5.3%、65.6%和43.0%。


上市之后,投资者是否还认同、允许旷视科技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也是个问题。


投资者的质疑,这种影响会潜移默化,根植在公司高层的血液当中,每次做大决定都会下意识盯着股价,还会瞻前顾后考虑后续结果。


对旷视科技来说,现在上市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据中国经济网,公司另一落地场景金融领域也具有一定“隐患”。在21CN聚投诉平台中,有用户投诉旷视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方,利用借款时人脸识别的照片进行暴力催收,疑似侵犯用户隐私权。同时,此前旷视科技曾被质疑其“人脸支付”产品具有漏洞,不法分子可利用账户绑定的人脸识别个人信息的视频或照片完成支付,旷视科技曾出面回应上述问题已经进行解决。


随着规模的扩大,业务覆盖的人群的增多,如何避免再次出现上述问题以及数据安全区问题,仍是旷视科技需要好好去思考的。


据投资者网报道,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中国第一代“红客”谈剑锋曾在两会期间呼吁不要使用人脸识别,他称,网络没有绝对的安全,“密码丢了可以再换,但生物信息是不可再生的,一旦丢失,不可能再有第二张脸了。”


结语


面对新的挑战,旷视科技是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上市之后,旷视科技将如何解决亏损问题?


人工智能是门好生意,各大巨头削尖了脑袋都要做和AI有关的业务,这门生意能差吗?


尽管人人都知道未来是AI的世界,但是现在距离未来有多远却没人知道。旷视科技半年亏掉52亿,如何实现收支平衡仍然是其要克服的大问题。


从现在到未来的这段黎明前的黑暗,旷视科技是否能在自己的坚持下走完仍然个未知数。


路漫漫其修远兮。


若旷视科技想要有一番作为,那么上市并不是一个终点。恰恰相反,这是旷视的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