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买的股票不是市场热点,我们买的股票往往都是大多数人不太看好,大多数人不太喜欢的股票,正是因为大多数人太看好,不太喜欢,所以它的预期很低,所以它的价格很便宜。这些股票往往是收益风险比很好的股票。” “中国还没有放水,中国现在好像对自己经济还很有自信,都没有放水,没有搞大水漫灌,搞了一个财政政策,搞了一个新基建。说明恰恰是对目前的状况还很有信心,后续很多的放水手段还没用出来。”
“大家都说全球经济危机要到来了,但是股票市场是很聪明的,这是我们讲的一个原则,因为股票价格早就反映大家的预期了。” “在未来的5~10年里面,流入A股市场的外资还有5~10倍的空间。” “全球股市暴跌,大家的估值都跌下来了,有没有改变中国大蓝筹的估值处于全球洼地的情况呢?没有改变,中国大蓝筹的估值依然处于全球洼地。” “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尤其是大幅下跌的时候,大家都会担心,很多人把股票抛掉了,大家要牢记的一点是:市场跌的越多,它的估值水平就越低,就越安全,市场越是下跌,风险越小。” “我们目前的持股依然是5大方向,从权重来讲:银行、地产、保险、白酒、制造业龙头。” “港股的目前的投资机会也是很好的,尤其是港股里面的那些大蓝筹,不是所有的港股都是好的投资机会。” 以上,是少数派投资创始人周良在今天的春季策略会上,给出的最新精彩观点。
过去几周,美股暴跌,A股中外资持有较多的大蓝筹也出现了下跌,但周良认为,当下大蓝筹依然处于价值洼地。 在本次策略会上,周良回顾了少数派产品过去的表现,分享了投资策略和最新市场观点,特别分析了当下疫情和海外市场波动的影响,在他看来,疫情是一次性的,而不是持续性的,中国政府还有很多放水手段没用出来。 问答环节,他还对房地产、银行股、5G等具体行业给出了分析,聪明投资者整理了部分精彩内容。
今天又跟大家见面了,在近期市场出现了比较大幅的下降以后,召开了我们春季的策略会,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给大家解释我们的策略、投资方法。 我今天的讲演的题目叫做“不变的是原则”。 股票市场每天在波动,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投资者的心态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变化的。 我们掌握了这些不变的原则,才能透过市场每天涨跌的这种变化去获得一个投资收益,所以这是我今天讲演的一个主题,叫做“不变的是原则”。
全球经济危机无法预测
但可能性很小
因为市场的下跌,很多人提出这个话题来了,很多人已经把现在的下跌,把这种经济的困境类比成1929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 那疫情会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吗?我说这个问题没人知道。虽然有很多的经济学家说有可能,但是什么叫可能?有1%的可能性就叫可能,有90%的可能性也叫可能,但是它对我们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没人知道的?我说这是在人类的认识范围以外的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我简单的问大家几个问题。 比如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被大家预测到了吗?虽然有极个别的人预测到了,但是你不能排除这极个别的人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在成千上万的经济学家当中总有几个人说对了,它只是个概率问题,但是绝大多数人都预测不到。 再比如说1929年的大萧条被预测到了吗?也没有被预测到。那2020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能够被预测到吗?大概率来讲它也不会被预测。 为什么它不会被预测到?因为很多人是这么来做预测的,比如疫情导致了消费的下降,生产的减少,会导致经济衰退,然后又会导致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以后会导致债务危机,债务危机会导致经济危机,这样层层传导,结果真的是全球经济危机了。 真的会这样吗?不一定。
为什么不一定会这样?而且我们说它的可能性都很小,为什么会很小? 大多数人在研判这个东西用的是一种类比的思路,他说以前好像是这样的,所以现在也是这样,1929年的时候是这样的,所以2020年也是这样。 不能这样简单的去类比,因为市场环境变化了,我们所采用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政策方法不一样了。 你不能这么简单的去类比推断,看似相似的东西,但是它未必是个充分必要的条件,它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这叫做“差之毫里,错之千里”,你前面差一点点,后面的结果就差很多了,这不是个必然的结果。 也许消费下降,生产减少,过了两个月以后它又恢复了;也许经济衰退过了一个季度两个季度以后又复兴了;也许资产价格破裂,下跌以后它的价格又慢慢(回升),这都有可能的。 所以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危机,虽然现在有这种预测,但是可能性是极其小的。 有没有可能呢?也许有可能,但是1%的可能也叫可能,可能性是很小的,我不能依据这个东西做出一个投资判断。
中国政府对现状很有信心
很多放水手段还没使出来
我们怎么来看待疫情的问题,疫情它是一次性的还是持续性? 在我们面对危机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这个危机是一次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比如说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贸易摩擦是中美长期竞争的一种体现而已,中美的长期竞争其实不是一次性的,它是持续性,所以影响更加深远,时间更长。 而这个疫情是一次性的,它不是持续性的。大家看一看,中国对疫情的防控,现在中国的疫情已经完全控制住了,特别是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日本、新加坡这些疫情爆发比较早的国家和地区,疫情也被控制住了。 所以大概率来讲,欧洲、美国也能控制住,这一点其实是不用存疑的,欧洲美国一定会控制住。它只是一次性的影响,不是持续性的影响。也许两个月以后大家回过头看,欧洲美国跟中国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了,社会经济生活已经完全恢复。它是一次性的,不是持续性的。 我们还要考虑到应对的措施。
在面对疫情,面对生产的减少、消费的下降、经济的衰退,有什么应对措施呢? 大家已经看到了,最近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欧洲国家的措施有很多。美联储昨天晚上又出了一个叫做无限量的量化宽松,它可以无限量地去购买美国国债,去购买房地产的抵押债券。日本也搞了一个,日本的央行可以在股票市场上面去买股票的ETF,等于是央行可以直接买股票了。 所以我们要看应对措施,正是因为大家的应对措施跟十几年前不一样,跟1929年不一样了,所以它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国还没有放水,中国现在好像对自己经济还很有自信,都没有放水,没有搞大水漫灌,搞了一个财政政策,搞了一个新基建。说明恰恰是中国政府对目前的状况还很有信心,后续很多的放水手段还没用出来。我们搞了一个结构性的措施,搞了一个新基建,所以说要看这些应对措施的。 无论是美国、日本、欧洲,他们的应对措施现在有很多,中国有更多,但是中国还有很多的措施没用,这是我们第2个要考虑的。 第3个要考虑的是,大家都说全球经济危机要到来了,但是股票市场是很聪明的,这是我们讲的一个原则,因为股票价格早就反映大家的预期了。 你觉得这个市场很悲观的时候,全球经济危机要到来的时候,股票价格早就已经反映大家的悲观预期,股票价格总会跌下来的,现在的低价格就是反映了大家的这种悲观预期。 你跟大家一样悲观,还能赚到钱吗?你跟大家一样悲观,你的行为模式跟大多数人也是一样的,你的投资结果就跟大家是一样的。 而且股票价格早就反应了这种悲观预期,所以我们还要考虑股票价格,因为这个股票是个活东西,早就反应了大家的悲观预期。
大蓝筹的收益风险比依然很好
上半部分讲了我们过往,已经有过三次盈亏的周期了,现在我们正在进入第4次,也讲了我们的一些原则,讲了对于疫情会不会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一些看法。下半部分我想讲讲我们目前的持仓,我们依然叫做精选大蓝筹,参与网下打新。
我们一直是满仓的,今年的仓位依然是满仓,虽然说市场明显有很大的波动,我们依然是满仓操作,不会去考虑对冲,不会去考虑减仓的,为什么?
因为大蓝筹的收益风险比依然很好。
对于大蓝筹的收益风险比很好?因为这个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对大蓝筹在下述的5个维度上面存在很多的误区,包括对于供求结构、供求关系。
多数人觉得市场的供求比较严峻,包括我看到有些人在会议前面提问说市场一下跌,因为大蓝筹的流动性好,就成为大家卖出大蓝筹去获得流动性的一种方法了。
你说现在供求关系还好吗?我们说现在整体的供求、大多数筹码的供应还依然是集中在中小创的股票上面,大蓝筹几乎没有新股发行,老股增发大小被减持,几乎都没有大蓝筹,所以大蓝筹的筹码供应几乎没有。
而现在的资金需求,外资的流出是暂时的,全球资金依然严重低配了中国市场,所以整体来讲,机构资金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不断流入中国市场是大趋势,是没有变化的。所以整体的供求关系依然是大蓝筹没有筹码供应,资金需求是集中在大蓝筹。
从筹码的稀缺性来讲也是一样,它不仅没有工业增量,存量也是很稀缺的。
很多人都觉得大蓝筹动辄几千亿市值,很多的科技股盘子比较小,所以比较稀缺。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个误区。因为大蓝筹不仅没有供应增加,它的存量也是不多的。
我们算过,市场上大家比较公认的大蓝筹加在一起,什么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海康威视等等三十几个股票,这些也是外资所集中在买的股票,加在一起也就是二级市场流通市值,也就是3万亿元。
这3万亿算多算少?是很少的。现在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票加起来已经有6万亿了,而且每年还在增加上万亿。
去年搞了一个科创板,又是增加了大量的中小盘股票的供应。所以我说大蓝筹它不仅没有供应增量,存量也是很稀缺。就搞来搞去(只有)3万亿,3万亿也就是中国在二级市场上能够买到的核心资产。
第3个叫交易对手行为。
目前我们看到最新的一个数据是统计了去年的四季报,大蓝筹在去年的四季度是被公募基金减持的。
很多人会说减持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要跟着减持?我说不是的。别人配置比例不高的时候,恰恰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第4个是估值。最近全球市场暴跌了,欧洲、美国、日本都暴跌了,会不会因为全球市场暴跌,中国大蓝筹的估值反而相对高呢?
不是的,虽然暴跌了,但是中国大蓝筹的估值依然是处于全球的洼地。
第5个叫做市场的情绪。
目前是处于一个相对的低位。市场情绪低的时候,比较悲观的时候,点位比较低的时候,恰恰是市场风险比较小的时候。如果市场情绪很乐观了,那是我们要小心的时候。
怎么看2月以来外资流出
大蓝筹估值处于洼地
接下去我就举一些数据来说明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供求关系。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就是从2月份以来外资在大量的流出A股市场。 一方面欧美股市下跌以后,可能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流动性出现问题,他就要卖掉一些A股或者一些流动性。也有人是因为对于中国疫情的恐慌,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心,把A股给抛掉了。 沪深港通自2014年11月份开立以来,到现在已经有5年多将近6年时间,北上资金的累计流入的值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这只是一个北上资金,如果加上QFII,已经有2万亿元的人民币了。 我们看到的趋势整体还是资金在不断地流入。阶段性的流出以前也发生过。
大家看一看在2019年的3月份,这个红线也曾出现过一波向下的拐头,也流出了大几百亿元。但随后2019年的二季度又开始持续流入了,后来又创出新高,去年的下半年在加速流入。 所以目前流出了A股只是一个短期的阶段性现象,市场长期来看还是在持续流入,因为目前全球资金依然是严重低配了中国市场,MSCI只给了中国市场20%的权重,其实它要给一个100%的权重才是个标准权重,但是目前只给了一个20%的权重。 这里面还有5倍的增长空间,所以在未来的若干年里面,5年到10年里面,全球资金流入A股市场还有5~10倍的空间,因为未来5~10年里,中国经济总量还会翻番。
所以在未来的5~10年里面,流入A股市场的外资还有5~10倍的空间。 正是因为全球资金依然严重低配了中国市场,中国市场被重视的程度在不断地提高。 我们接触了很多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前几年大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还没有这么高,但是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以后,反而是这些投资者对于中国市场关注程度非常高。 以前大家都有点忽视中国,没想到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经济实力已经这么厉害了,今天跟美国可以打贸易摩擦了。 包括这次疫情,中国的这种表现,还有社会的效率体现,也会引起很多国际机构投资者关注。这样的一个市场是不会被国际机构投资者所忽视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都不那么强劲的情况之下。
现在欧洲和日本早就已经负利率了,美国现在也是利率降到零了。大的经济体里面,中国是唯一一个正利率的,而且现在的LPR还在4%左右,这就显示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经济基础和目前所组建的这样一个经济环境,这一点是不会被全球机构投资者所忽视的。 在全球资金依然严重低配中国市场的大前提之下,北上资金持续的累积流入依然是可以预期的。我看今天北上资金已经开始恢复净流入了,前几天是流出。 我觉得随着全球的恐慌情绪减退,北上资金是会恢复净流入的,而且未来的流入空间还非常非常巨大,还有5~10倍的空间流入,流入趋势的结束还早着呢。 我们很关注交易对手行为,但是我们看交易对手的行为,不是说我们要跟交易对手行为变得一样,我们恰恰要跟交易对手的行为变得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从众是赚不到钱的。 我们看到,去年四季度,大蓝筹是被公募基金减持的,我们这里面统计了公募基金的持股数据,公募基金每个季度会公布前十大持仓,每半年会公布所有的持仓明细。 这上面有两条线,红色的线是叫做自由流通市值的标配比例,我这里面举的是中国平安的例子。
中国平安是公募基金持有市值最多的一个股票,这个红线叫做自由流通市值标配比,它就是中国平安的流通市值占全市场自由流通市值的一个权重或者叫标配比例。 而蓝色的线就是2000多只主动管理型的偏股型基金实际配置中国平安的比例,去年四季度,大家发现,蓝线出现了一个大幅的降低,说明它是被公募基金所减持了。 这个数据是在2020年1月份公布的,但它布的是季度报告,我们推算出来它是出现了一个大幅减持的。很多人说公募基金都减持了,你为什么不跟着抛?
不是这样的,从众是赚不到钱的,别人的配置比例降低了、对这个股票不看好了,也许就是你的机会。 蓝线的最低点是出现在2016年的6月底,那时候是中国平安被持有比例最低的时候,那时候它被绝大多数公募基金低配、减持了,但那个时候恰恰是最好的投资时机。 现在复权回去看那时候的中国平安,可能30块钱都不到,恰恰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所以别人减持不是你减,别人的配置比例低了,恰恰说明很多人忽视了、把它给抛弃掉了,可能就是一个好的机会。 所以目前中国平安的配置比是不高的,远远低于标准配置,很多人都觉得大蓝筹是不是被集中抱团取暖,我们说不是的,大蓝筹的配置比例现在是很低的,现在相比去年四季度来讲更低了。
所以从公募基金的持股比例来看,我们不担心这些大蓝筹,公募基金持股比例越低,这些大蓝筹的下跌空间就越小。 全球股市暴跌,大家的估值都跌下来了,有没有改变中国大蓝筹的估值处于全球洼地的情况呢?没有改变,中国大蓝筹的估值依然处于全球洼地。大家看左边的图,我们列举了全球前八大主要市场大蓝筹估值的变化,最低的两个市场依然都在中国,一个是A股,一个是港股。 去年下半年,欧美市场估值的平均水平大约是中国的一倍,现在他们跌得比较多,估值也下来了,3月20号,标普500的平均估值是16.2倍,但比沪深300还是高出了50%。 所以,虽然欧美股市暴跌了,但没有改变中国大蓝筹估值依然是全球洼地的实际情况。
同时,我们把沪深300指数的PE跟自己历史上去比,它依然处于历史低位,从估值上来看,估值反而变得更低、更安全了。 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尤其是大幅下跌的时候,大家都会担心,很多人把股票抛掉了,大家要牢记的一点是:市场跌的越多,它的估值水平就越低,就越安全,市场越是下跌,风险越小。 第5个叫市场情绪。 这根红线是我们自己开发的一个市场情绪指标,蓝线还是沪深300指数,我们为什么要描述市场情绪?是为了避免自己的主观判断,很多人判断市场情绪就是用主观来判断的,但我们要避免自己的一些主观的判断。 红线坐标是看右边的坐标轴,大部分时间在0上下波动,今年1月份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个相对高点,但最近两个月还是大幅下降了,目前又处于0下方了,处于近一年来的相对低位,这就是我们描述市场情绪的一个客观量化指标。
当市场情绪很高涨的时候,就是我们要小心的时候。比如高位区域,那时候是2015年二季度的时候,市场情绪指标很高;真正到市场情绪很低的时候,恰恰是市场风险很小的时候,比如目前市场风险已经降低了很多。 市场情绪已经下来很多,它处于一个相对的低位。我们不能因为市场情绪变得很悲观、大家都很恐慌,就说市场风险很大,不是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市场风险是变小了,而不是变大,大家一定要建立起这样一个思维。
持股五大方向:
银行、地产、保险、白酒、制造业龙头
我们再看一看持股。 虽然全球经济疫情对经济影响比较大,欧美进入几个季度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我们的持股恰恰受全球经济的影响是很小的。我们目前的持股依然是5大方向,从权重来讲:银行、地产、保险、白酒、制造业龙头。 我们为什么要持有这五大方向? 这五大方向,有一个特征,都是以内需为主的,美国市场对中国没有需求,有影响吗?影响比较小;而且除了白酒的估值略高一些,其它的估值都不高;又是高分红的行业,无论银行、地产,保险,白酒和制造,分红率很高。 在全球利率不断下滑、很多都进入了负利率的情况之下,中国利率往下走的可能性也蛮大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高分红率的品种是多么的宝贵。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利率会不断下降,你将来存银行都没什么利息的情况之下,这些高分红率的品种,它的珍贵性、稀缺性是越来越突出的。 我们4年来一直是满仓操作的,不要认为你把股票卖掉了,你的风险就小了,不是的,你在2018年把股票卖掉了,你可能就错过了2019年50%的收益了;如果你是对标市场指数,2018年亏钱亏少了,但你错过了2019年50%收益,你跑输了市场,你的资产没有保值增值。 不要认为低仓位是低风险的,最大的风险是你不去做投资,你拿着现金,这个风险是最大的。因为你不断的跑输市场、跑输通货膨胀。
所以我们4年来一直是满仓,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卖出的理由。 什么时候是卖出的理由?什么时候那根红线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市场情绪变得很乐观,那时候我们要减仓。 什么时候市场的供求结构发生变化了,那时候可能也是我们要卖出的时候。但无论是买还是卖,你都是要有依据的,你没有依据,你拍脑袋就是赌一把,无论买入还是减仓,你都是在赌一把,我们不要去赌一把。 虽然四年来,经历了中美贸易战、今年的疫情和经济的危机,但下跌的风险是不太大的,下跌的空间是很有限,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大家都不太看好它,它的估值早就变得很便宜了,已经蕴含了大家的这种悲观意识,所以它的下跌风险不太大。 今年我们依然会参与网下打新,去年网下打新的收益比较高,去年全年给我们贡献了10个百分点的低风险收益,今年它还会贡献5%以下的收益,这几乎是无风险的收益,所以我们依然会去参与。 平均下来,正是因为它每年会给我们贡献几个百分点的收益,所以极高的提高了我们持有大蓝筹的性价比,因为我们持有大蓝筹的同时也参与网下打新。
悲观时信心来自哪里?
对投资方法、所持个股、中国的信心
投资中如何保持好心情? 我可以理解,当市场下跌、亏损的时候,尤其很多新的投资者,比如在1月份来申购我们产品的投资者,有些还是新的投资者,申购完了就开始亏钱,这个心情我能够理解,我炒股炒了二十几年,当我亏钱的时候,我的心情依然是非常沉重的,人是很焦虑的,这个压力是极其巨大的,我跟大家也是一样的。 怎么样能够不被这种情绪影响?我们做投资一定要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因为情绪影响了理性的判断。越是悲观的时候,我们越是要看到好的方面。
人类有很多的坏思维,有很多情绪化、感性的东西影响我们的判断,当大多数人都比较悲观的时候,我们会忽视很多的利好的因素,会反应过度。 人类在什么情况下会反应过度?一方面,人类会对一些近期发生的事情反应过度,这个叫做近因效应或者叫近因偏差,偏差就是最近发生的事情给我们的印象最深刻,所以我们做出的反应最剧烈。暴跌、疫情、经济危机,这些最近发生的事情,我们印象最深刻,会挂在嘴边说,会反应过度。
另一方面,影响个人安危的事情会反应过度。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回想一下,一月二十几号的时候,那时候全中国人民都很恐慌,只要一点点跟疫情沾边的东西都会反应过度,为什么?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我们要意识到,大多数人人类就是会受情绪的影响,但是我们要用理性的思考去克服这些影响。在全球暴跌中,我们要看到一些乐观的东西,虽然意大利还在高峰期,美国还在上升期,但是中国的疫情已经完全控制了,这是我们可以乐观的地方;我们社会生活在迅速恢复,今天还有消息说,湖北已经取消了武汉以外地区的交通管制,武汉在4月8号也要取消交通管制了,所以社会经济生活是在迅速恢复的。 我们比欧美提前了两个月,两个月的时间可以使中国获得很多的竞争优势,我们的产业链、经济、供应商、需求率先恢复了,所以提前两个月的时间,可以使中国获得很多经济竞争的优势。
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空间还很大。欧洲、日本负利率,美国零利率,中国的LP还有4%,所以货币政策空间还很大;财政政策空间也很大,我觉得还没有发力,可能是因为两会还没有开,很多的财政政策还没有下达下来。像美国和日本现在在用的一些手段我们还没用上,比如日本央行直接在二级市场买ETF,美联储无限量的量化宽松政策,我们可能都不需要用到这些东西,我们的手段还多着,不必要对中国悲观。 越是市场悲观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住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哪里? 第1个,来自对于投资方法的信心。我们在过去的7年时间里,经历过3次盈亏的周期,包括三轮股灾、2018年中美贸易战,我们都经历过亏损,但我们的净值在不断创新高。现在我们经历第4次,又在亏损,但要对我们的投资方法有信心。 我们起的名字叫少数派,因为我们的投资方法是极具特点的,我们做的不是价值投资、不是成长股投资,也不是简单的逆向投资,我们的理念叫做超额收益是来自于多数人的误区,我们用了很多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方法,所以我们对这样的投资方法、经过长期市场检验、不断的升级进步的投资理念要有信心。 第2个,对所持个股的信心。我们买这些股票,它的下跌空间很大吗?跌下去是看不到底的吗?不是的,这才是我们持有它的信心所在。
第3个,对中国的信心。世界上还哪有像中国这么强的经济个体的存在?欧美、日本都是靠货币政策不断放水在维持着,中国还远远没有到他们那一步,所以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的,在全世界的竞争之中是越走越强的。这次疫情其实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所以我们对中国要有信心。 越是市场悲观、焦虑恐惧的时候,我们对投资方法、对所持个股、对中国要有信心。 我们做渠道、做客户很多年,接触过很多客户,客户和我们心情是一样的,就像我一样,我炒股20多年,亏钱的时候还是压力很大、很焦虑,客户也会是这样。但我们要在投资中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我建议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我们少数派的微信订阅号,今天有一篇文章,《为什么全球经济危机的这种判断是不对的?》,他用了一个简单的类比法,大家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是我们一个研究员写的。微信公众号每一天都会有一篇我们研究员或者市场和渠道营销人员一篇原创性的文章放在这里面,它就是我们一个跟投资者和渠道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 我们不仅要把投资研究工作做好,还有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跟渠道跟客户的沟通交流工作做好。 包括我自己,至少每个季度给客户写封信,坚持了10年时间,我相信在未来10年里面,我还会继续坚持做下去。